首页  >   海洋史事

纪事连载 | 中国现代海洋调查史纪事——011 新中国的海洋科学

1956年,新中国制订了《12年科学远景规划》,在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建议下,海洋科学被列为第七项。主要任务是进行中国近海综合调查,并由军、地双方联合组成国家科委海洋组,主持全国的海洋科技工作。

1958年9月,一大批海洋科学家云集青岛,来自海军、中央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水产部、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60多个单位的科技人员共同协作,靠4艘护卫舰改装的简陋的调查船,先后完成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洋普查。


20190717-001

1956年6月1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参加规划制定的科学家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海洋综合调查,这次海洋综合调查的意义重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深知“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尽管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但是国家科委还是批准调集全国有限的海洋力量,实施这次我国近海海洋大普查。在当时,完成这样一项任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军事发展的需要,为人民海军的军舰和潜艇摸清航路,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制造海上障碍做准备,同时对于摸清我国近海海洋基本状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任何情况下国家的安全是首位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更是如此。首先科学要为国家安全服务,再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所以这次海洋大普查工作是由任海军副司令员的罗舜初领军,担任海洋大普查的组长,统领全国各路海洋调查大军,在我国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沿岸展开。

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组成了气象海洋组,赵九章、曾呈奎、赫崇本、毛汉礼、朱树屏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一起制定我国第一个海洋科学规划,即《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这个规划中的“海洋方案”,经过在会上反复讨论和补充修改后,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总任务的第七项。


20190717-002

全国海洋普查范围示意图


“海洋方案”共有四个中心议题:一、进行中国海洋综合调查;二、建立海洋水文气象预报系统;三,进行有关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四、开展有关国防、交通的海洋学问题研究。这是四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心议题,所涉及的区域之大,南北数千公里。涉及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共计9个省,在中国一万八千多公里海岸线上一字排开了一个巨大的战场,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

为组织好这次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学成回国的老教授们几次协商海军司令部、水产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山东大学海洋系等,积极促进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海洋力量实现通力协作。1957年,海洋大普查的序幕在青岛正式拉开,至1958年的两年时间里,在我国渤海和北黄海西部进行了四次多船同步观测试验。在老一辈海洋工作者的积极推进下,规模空前的全国性“海洋大普查”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后全面展开。


20190717-003



从1958年开始,到1960年结束,来自海军、中央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水产、交通、高校等系统的60多个单位,600多人,以大协作的方式,在中国近海上万公里长的“战线”上进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海洋大普查,并于1964年出版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10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资料》(10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图集》(14册),首次较为系统、全面、完整地描述了中国近海的海洋基本状况,改变了中国海洋缺乏基本资料的局面,成为中国海洋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我们要给民族,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讲科学负责任的交代!”

——赫崇本

这是当年海洋大普查领导者之一,海洋教育家,中国海洋宗师赫崇本教授曾说的一句话,在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科学态度的影响下,首次全国海洋大普查的观测资料,为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我国最为可信的海洋科学基础资料。

1949年以前,中国的海洋水声研究是空白。在世界上由“泰坦尼克“号悲剧引发了人们对航运安全的极大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水艇“一艇击沉三舰”让人瞠目结舌的辉煌战果及反潜的需要,大大刺激了海洋水声学的研究,声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战后,声纳技术快速发展,在航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早在1951年,人民海军在苏联教官指导下开始接触声纳技术,1953年,我国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设立水声专业,在《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海洋水声被列入紧急实施项目。随后,1958年我国在海南榆林建立了第一个水声工作站(中科院南海工作站),1960年在上海设立了中科院东海工作站,1961年在青岛设立了中科院北海工作站。

在研究院校和南、东、北声学工作站建设后,几乎与全国海洋大普查同时,在中国近海开展了大量的水声专项调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与军事用途关系密切的我国水声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与“两弹一星”类似,海洋水声研究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在生活困难的年代继续保持着发展势头,为开辟潜艇水下战场建设,在浅海水声领域卓有建树,并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

1958年全国海洋大普查以后,1960年国家科委海洋组制定计划,拟组织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研究、开发、利用海洋开始起步,但恰逢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海岸带调查工作除了少数地区外不得不中止,直到80年代初期才又重新开始。

全国海洋大普查,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发挥的作用及影响力是极其深远的。大普查结束后,中国海洋大学奠基人赫崇本如此评价:全国海洋大普查获得了大量系统而又准确的资料,是我国海洋科学史上获得的第一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要素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我海洋科学家对中国近海的海流、水团、波浪、潮汐、海水化学性质、海底沉积和地貌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此外,海洋大普查还带动和促进了我国海洋教育、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调查船和海洋调查仪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在中国海洋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2019071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