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史事

纪事连载 | 中国现代海洋调查史纪事——010 我国海洋科学观测与调查之肇始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拥有北起中国与朝鲜交界的界河鸭绿江口,南至中国与越南交界的界河北仑河口,总长度为18000千米的海岸线。在这曲折逶蜒、风光秀丽的海岸线上,如今分别坐落着一座座滨海城市:华南重镇-广州、渤海津门—天津、闽南鹭岛—厦门、辽东港城—大连、江海大都市—上海、黄海明珠—青岛,正是大海的蔚蓝色托起了这些都市的昌盛与繁荣,并成为中国走向海洋的坚固岸基和桥头堡。

时间回溯到1894年,就在山东半岛北端的小镇威海卫,大清王朝的铁甲战舰游弋海面,黄龙旗飘舞之时,半岛南端的一个小渔村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随后发生的事件为中国近代海洋事业的发韧奠定了基础,并 直接影响了现代海洋事业的发展。

  

 

 

公元1891年,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物,来到了今天被称为“青岛”的这个地方。他拖着一条长辫子,捧着一道谕旨,把他的四个营同样托着长辫子的士兵布防在黄海之滨和山东半岛南端海边的几个渔村。这个人就是大清朝登州镇总兵——章高元。这标志着正是这一年,清朝政府在胶澳地区设防,青岛作为清朝的一个海滨重镇建置开始。

青岛,日后中国近代和现代海洋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符号从这时开始初现端倪。 

青岛观象台

1912年1月9日,在青岛观象山上,一座欧洲城堡式风格的石彻观象大楼建成竣工,这就是德国“皇家青岛观象台”。这个观象台的职责是负责气象观测、授时、地磁、地震、潮汐观测及地形测量等。同时负责舰船仪式试验、检定及供给。

这是德国人占领青岛的一个见证,为彰显德国在青岛的霸气和勃勃雄心,在这座大楼二层壁厅的青玉石碑上镌刻着一首德文诗:

远离故土的德国使者,

在异国的海滨,

建起这宏伟高楼。

任凭风暴汹涌,

抑或电闪雷鸣;

危急时总会向您通报。

远航的船舶啊,

请放心,

这巍然耸立的城堡,

就像是德意志民族在向世界问候。

这首小诗像似在向世界宣告,侵略者是“使者”,“向您通报”、“风暴汹涌”、“电闪雷鸣”、“请放心”是一个侵略的民族,“在向世界问候”。然而这种问候只问候了两年多,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以对德宣战的方式,攫取了德国在青岛和山东的一切权益。就这样日本接管了德国“皇家青岛观象台”。1916年“皇家青岛观象台”被日本人更名为“青岛观候所”,并将观象山改名为“测候山”。这还不够,他们还以“青岛观候所”的名义,委托青岛近海的潮连岛灯塔和大公岛灯塔,陆上的李村、沧口、仙家寨、老洼乡、九水、沙子口、张村、浮山所及阴岛等地的日本宪兵派出所观测气象,并把这些气象情报资料源源不断地输送回日本。

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还我青岛”的民族呼声传遍了全世界,使得日本帝国主义不得不把青岛归还中国。但在交涉交还青岛的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又拒绝交还“青岛观候所”,理由是中国没有合格的气象人才,除非蒋丙然来接收!

蒋丙然何许人也?何以被日本政府用作砝码来抵御中国政府的接收?

 

 蒋丙然(1883—1966年)1883年9月3日出生在福建闽县一个书香家庭。190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后赴比利时留学,就读双博罗农业大学,专攻农业气象学,获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后,先在苏州垦殖学校任教务长,后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央观象台技正、气象科科长、代理台长;兼任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教官、代理航空署气象科科长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1924年5月,几经周折,“青岛观候所”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将“青岛观候所”更名为“胶澳商埠观象台”,蒋丙然出任台长。

接收“青岛观候所”后,蒋丙然先生便着手经营被日本人丢弃的海洋观测工作。1924年,“青岛观候所”开始了在胶州湾进行海上气象观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就是根据该台大港验潮站多年积累的潮汐资料确定的。先后被定名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我国海拔高度的基准点。

1929年7月,青岛特别市成立“胶澳商埠观象台”,后改称“青岛特别市观象台”。1930年9月取消“特别市”,名为“青岛观象台”。

建于1928年的青岛观测台海洋科是中国第一个海洋水文气象和生物观测研究机构。《中国海洋学史》考证:“中国近代海洋学首先在青岛萌发”,“青岛首先成为中国现代海洋学的发展基地”。这段发韧时期中国近代海洋学史中的领衔者,现代海洋科学发展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便是蒋丙然和宋春舫(有关宋春舫请点击此处链接)。

敬请期待 下期连载……

 


原创:李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