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工作

守护和传承蓝色足迹 ——海洋档案工作发展回顾

发布时间:2019-12-24

海洋档案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记录,是国家记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无数海洋工作者搏击蔚蓝的印记,更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见证和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在新中国壮丽70年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洋档案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从弱到强,成为海洋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四同步”管理落地生根


回望海洋档案工作,在原国家海洋局档案处处长孙筱根的记忆里,最难忘的就是档案“一票否决”。时光倒回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以下简称海岸带调查)工作进入了成果验收阶段。在某省的一项国家级成果审查过程中,孙筱根所在的档案专业组发现该省提交的档案目录与档案本体不对应,当即提出了不予通过的意见,这就意味着该项成果不能进入验收程序。虽然被审方百般请求“高抬贵手”,档案专业组组长严凯严肃地指出,档案工作“一票否决”是全国海岸带调查规定中的重要部分,是由全国海岸带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并与国家最高档案行政机关联合批准下发的规范性文件,如果具体执行部门不认真对待,今后怎么严把海岸带调查档案质量关?

这个“一票否决”事件不仅给档案工作者上了深刻的一课,而且着实提高了调查工作承担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全国共形成海岸带调查档案1.3万多卷(册),实现了调查工作的“丰产丰收”。这些档案资料也成为后来全国海岸带规划区划和地方海洋资源开发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直至今天利用率仍然很高。而海岸带调查工作制定的包括整理规则、著录规则等在内的成套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档案标准,成为当时国家档案局批准的最早的国家级强制性档案技术标准。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随后出台了系列海洋档案工作行业标准,规范了常态化的海洋档案工作。相关要求在后续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工作中也得以延续。

进入21世纪,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和国际海洋治理等工作快速发展,国家重大海洋专项任务接踵而至,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对牵头实施的专项任务档案工作进行了统一管理,建成了由海洋档案主管部门、专项任务管理部门、中国海洋档案馆和各级专项任务承担单位共同承担的专项档案工作机制,明确提出专项档案以独立全宗形式在国家层面集中管理,档案工作与专项工作实施同部署、同检查、同验收、同鉴定。

以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调查和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为代表的档案工作,真正将“四同步”管理落地生根,不仅保障专项档案工作顺利开展,而且提升了地方、高校和企业等任务承担单位的档案工作水平。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罗美雪深有感触地说:“908专项档案工作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档案技能,而且让我们意识到保存项目形成文件材料的重要性。这些文件材料不但是国家的财富,也是项目成果准确性和真实性追溯的唯一凭证。现在做任何一个项目我都会保存好原始记录和过程文件。”一些涉海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也感叹,要用相关标准规范学校的科研项目档案工作。2013年,908专项形成的1万余卷纸质档案、55TB电子文件以及大量影像、大幅图件分批次入藏中国海洋档案馆。两年后,中国海洋档案馆完成了全部档案的整合和图像化处理,将数字化成果交付任务承担单位使用,实现了海洋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


珍贵档案得到妥善保管


回望海洋档案工作,在自然资源部副巡视员张连秋的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家档案局统一部署下开展的档案目标管理考核定级工作。张连秋回忆,这一考核要求明确、量化指标清晰,为立档单位建立档案工作机制、匹配档案管理人员和设施等指明了方向。但当时各单位基础薄弱,人力、物力条件有限,工作开展起来阻力很大,为此,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宣传、培训、监督和检查,促使立档单位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通过目标管理考核定级工作,各立档单位档案意识明显提高,软硬件设施设备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海洋档案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轨道。

2004年至2006年,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首次开展并完成了原国家海洋局局属单位历史档案进馆工作,符合进馆条件的10家立档单位1.8万余卷永久保存的海洋档案实现了集中保管。档案进馆工作不仅练就了一支专业的海洋档案工作队伍,实现了海洋档案管理能力的跨越发展,而且大量历史档案资料,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甚至成立之前形成的一批珍贵档案得到抢救和安全保管。

如今,走进位于天津的中国海洋档案馆,工作人员会自豪地介绍一卷档案,那是1958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形成的原始调查记录和成果材料。一本本略显发黄的记录本、一个个用铅笔书写的数据记录、一条条手绘的海洋状况曲线,无不凝聚着一代海洋人艰苦创业的心血。

在档案密集架上,整齐有序地排放着很多规格尺寸不一但都装订精致且标识清晰的厚本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海洋工作者常年坚守海岸岛礁留下的观测记录。在这里,年轻人可以看到老一辈海洋人的艰辛和坚韧。对亲历进馆工作的原北海档案馆研究馆员邱力来说,整理工作尤为不易。“这些档案形成时间太久了,由于当时保管条件太差,尘土是小事,最可怕的是那些看不见的螨虫,刚开始不知道情况,工作时也没有什么保护措施,头皮发痒、红肿甚至发炎,后来只能把自己包裹起来。这些记录本非常重,纸张发脆,逐本逐页编号时必须谨慎细心,避免破损。”对海洋档案工作者来说,这些资料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责任也是使命。


成为“智慧海洋”建设的重要基石


回望海洋档案工作,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馆员侯秀生的档案工作生涯中,不得不提的是海洋档案馆的建设。成立于1983年的海洋档案馆,挂靠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被赋予了全国海洋档案保管和利用的职责。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却面临归属问题。“海洋档案馆成立时缺少所属标识,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国家属性,常被误认为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档案馆,或是国家海洋局档案馆”,侯秀生回忆说,“海洋档案馆冠名问题不仅涉及馆藏资源结构和服务领域,而且也影响其在国家海洋档案工作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发挥。”

有为才有位。海洋档案管理和服务是挂靠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重要业务职能之一。2000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深化改革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员配备力度,拟规定、制标准、编规划、做培训,全面支撑原国家海洋局全局档案业务和国家海洋专项档案管理,顺利完成了首次进馆档案的接收工作,馆藏档案数量和类型逐渐丰富。同时,档案服务海洋工作的影响力明显提升,海洋档案工作的特点、特色和贡献受到了国家档案局的关注。2007年,经国家档案局同意,海洋档案馆更名为“中国海洋档案馆”,并在天津滨海新区拥有了占地16亩的独立馆区,为履职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位更有为。“中国”两字代表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海洋档案馆不断拓展和深入业务领域,全面支撑国家海洋档案工作,组织开展档案管理研究,起草档案工作发展规划,编制档案工作规章制度,提供档案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不仅在馆藏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海洋史料收集和档案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推动了国家海洋档案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和海洋工作者档案意识的提高。馆藏档案资源在海洋行政执法、权益维护和解决民事纠纷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凭证作用,而大量汇集的原始档案和基础数据,在亚丁湾护航、海平面变化研究、国际海底命名、海岛海岸带修复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成为“智慧海洋”建设的重要基石。

2004年底,中国海洋档案馆正式启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纸质文件图像化、模拟信号数字化和科学数据结构化处理,实现了进馆档案数字化“零余存”的目标,搭建了海洋数字档案馆(室)的基本框架,并且通过为档案进馆单位提供移交档案数字化副本,消除了档案进馆后无法利用的顾虑,为档案进馆单位节省了档案保管和数字化加工的开支,提高了档案资源集中开发效能和共享程度。

海洋档案不仅具有极强的海洋科学属性,而且具有一般档案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海洋文化建设的需要,海洋档案工作者迎着“文化自信”的潮流,通过接受捐赠、原件复制、采访等方式,深入开展海洋史料收集,建立了口述海洋历史、讲述海洋故事、弘扬海洋精神的档案工作舞台,将“深闺”珍品推向普通大众,为档案服务海洋文化建设探索了新途径。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号角,海洋档案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信“岗平事不凡”,坚信今天的坚持就是明天的支撑,在实现深蓝梦想的征程上继续前行。



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薛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