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史事

海洋档案藏储的历史与文化

20200324-025


2019年,《中国现代海洋调查史纪事》已由中国海洋档案馆推送完结,作者认为一部未出版的书稿由一个微信公众号连载推送,从档案角度来说它记载的是新中国海洋调查史中的一段逝去了的史实,是海洋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段落,是至今及未来永远也无法逾越的海洋科学实践母体。但是,从文化角度审视薪火相传、代有辈出的历史与延续,笔者认为此举是海洋档案文化创新的尝试,是海洋文化一种形式的表达,是海洋文化实践动态活动的积累、沉淀的必然。

海洋调查,从远古跚跚走来,直至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海洋科学而人们所认识。

海洋调查,是海洋科学之肇源,是海洋科学研究的海上科学实践活动,起于此使海洋调查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演绎了多种对某一特定海区的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等及海底地质分布情况和规律进行的科学调查。

海洋调查,是橇动海洋科学发韧的支点,是其进步与发展不可逾越的海上实践。当经年累月的海洋调查(考察)过后,留下的是封存在海洋档案馆库房里层出不穷,宝贵而枯燥,数不胜数甚至冰冷的资料与数据。

但这些资料与数据背后一切的人文活动与关怀都随着时间的湮灭而逝去,使后人无法撰写和演绎海洋事业曾拥有过的一辈辈人的离骚与创业、艰难与困苦、生命与泪水、涅槃与重生、苦难与辉煌交织的活剧,无法再现跌宕起伏的海洋事业曾经的历程?

这便让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东北人的一句老磕:熊瞎子掰苞米,掰一棒扔一棒腋下最后只有一棒。

我国是一个临海国家,早在旧石器时代沿海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古代尽管我们祖先受到认识能力与科学思维的限制,但对自然界中的海洋现象已经开始有了科学认识的萌芽和有关的理解,如东汉王充的"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和晋代葛洪以浑天论解释潮汐成因等都对海洋潮汐的形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中国海,万年风雨,千年沉浮,百部春秋"论语";海洋梦,是一个梦想,又不仅只是一个梦想,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关乎大国秉性,大国人文,大国精神和大国命运。

古往今来,一艘艘航船驶过,尽管犁出深深的航迹后留下了长长的涟漪,但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归于平常;一代代人走过,留下了一串串纷繁的脚印,也留下一串串不会随风而逝的自言自语,这种自言自语就是人文,往往被称作"历史"。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作为和文化思考,每一代人都用自己的思考去观照昨天和今天,不是吗?今天人们看到的陈腐,或许正是前人感到的新鲜,今日艰难的发现,或许将被明天嘲笑为轻浅。

《中国现代海洋调查史纪事》推送的不仅仅是一段史实,它终将会沉淀为海洋的文化,一种属于中国海洋事业和海洋人的文化。因为,对于现代中国海洋文化来说,我们不能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从哪儿起航,忘记了母港,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时至今日,一个必须要回答的严峻课题己经摆在了我们面前。什么是海洋事业的文化自信,海洋事业的进步需不需要文化自觉?说到底也就是海洋事业的发展需不需要文化引领与支撑?

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联第十次和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中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到今天,习总书记的讲话对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伴生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可以说是振聋发聩,必将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拨开迷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我国海洋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我们为今天的作为与辉煌而津津乐道时,是否应该理性地去审视和思考海洋事业的文运是什么,文脉又是什么?是否已在提醒我们如果长时期缺失海洋文化自信,必将会缺失自身的科学理想、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高度信心,更无法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高度信任的精神动力。

当下文运能否与海运相牵,文脉能否与海运相连,如何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优秀传统,讲好海洋故事,树立文化自信,筑就海洋强国梦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使命与担当。

历史是逝去的故事,今天的故事必然会成为未来的历史。讲故事是文化的己任,讲好海洋故事与科学知识有关。

今天当回眸海洋事业已逝去的往事,前人留下的大都是简单的事件记述或关联科学研究的枯燥记录,而少有与事件和科研有关的人的情感及人文活动中跌宕起伏的情节纪录,这难道不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缺失?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海洋人是一部群体的壮美活剧,今天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问题已日益凸显。因此,我国海洋文化的现状应引起海洋业者深深思考,海洋文化建设应如何更好地支撑海洋事业的长足发展?



来源:李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