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箭”飞到太平洋——纪念“东风五号”运载火箭成功试射40周年

1980年5月18日,是中国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也是铭刻在我心中,时常喷涌而至的一段特殊经历。

太平洋,中太平洋、南太平洋,看似无边无际,烟波浩淼。

但它是美国第七舰队和第三舰队共同把守的战略要地,也是前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核潜艇、侦察船和航线编队经常出没的海域。属于英联邦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军事力量,也在这片海域的周围虎视眈眈。

580编队挺进太平洋

这天清晨,长驱万里,进入南太平洋开展中国首次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的18艘舰船,奉命在运载火箭飞行轨道入口处和瞄准点两侧漂航集结以待。我所在的“向阳红五号”船,则在运载火箭瞄准点西北方向20公里的海面漂航。

向阳红五号”船,曾经为选择“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靶场而四次进入这一海区调查,此次已“荣升”为整个海上编队的“旗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刘道生将军就在船上坐镇指挥大编队行动。担任警戒任务的107、108号驱逐舰,一左一右漂航在距“旗舰”不到一海里的洋面上,前后主炮、左右速射炮的炮衣全部脱开,雷达天线嗬嗬转动,一双双警惕地眼睛,注视着海上的一切动静。

嘀、嘀、嘀,嘀、嘀、嘀……”这一处太平洋的黎明,是随着“向阳红五号”船欢快的启航铃声一起跳出来的。淡蓝的天空上,只有几朵浮云在漂动。太阳升起的时候,万丈霞光从海平线上飞起,染红了大半个天空。太阳跳出海平线后,一道金色的光柱,在平滑而湛蓝的海水上粼粼地荡漾着,尽情地挥洒着。

早在五个小时之前,这里的天气还是沉雷滚滚,风雨交加。“向阳红五号”船上的气象分队,凭借着四次太平洋靶场调查掌握的科学手段和预报经验,作出了北京时间“18日10时可以发射”的天气预报。这份关乎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成败的天气预报,在大雨哗哗、雷电交加声中签发后,包括刘副司令在内的全船300余名官兵和海洋科学工作者,无不悬着一颗心,捏出一把汗。气象分队队长许经林,是签发这份沉重预报单的唯一一支笔。他很清楚,一旦18日没有出现好天气,影响了靶场观测和回收数据舱,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既是立大功授大奖的事,也是立刻掉脑袋或牺牲一生政治生命的事。当刘道生总指挥宣布执行战场纪律那一刻起,整个海上编队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舰员船员,都面对这样一个生与死的极端考验。

编队总指挥刘道生起来时还不到6点。凌晨3时他得到消息,天气有好转,才略为欣慰地睡下。早晨一醒,他隔着舷窗看了看天,果然晴了。他披起单衣就往驾驶台走,那里是他在海上的作战指挥中心。这个指挥中心由通讯、航海、机电、气象、水文等专业人员和参谋人员30多人组成,目的是为海上作战指挥提供各种保障。

南太平洋靶场与甘肃酒泉隔着10000多公里,时差整整4个小时。

当地时间上午10点钟,距离发射还有4小时,总指挥在指挥台听到“远望1号”“远望2号”报告:已进入预备阵,他们在火箭弹道入口处的南面漂航,等待发射。听到打捞1号舰、2号舰报告:已进入火箭瞄准点北部和南部18公里处对应漂航,等待发射。总指挥打开落点布阵图,一一核对各舰船的相对位置后,命令:海上编队按方案正式进入阵位。原来,几天以来,为了迷惑别国侦察船和飞机,总指挥运用“佯动”的战术,指挥着编队各舰船在洋面上转来转去,没有把运载火箭真正的瞄准点过早地暴露出来。

向阳红五号船指挥台上的“保密机”传来了从首区到落区的通播信息:“进入4小时准备!”

旗舰”在本次任务中的“保密机”,安装在宽敞的指挥台的临时木架上。这个只有两听罐头大小的“保密机”,不时传来酒泉发射中心现场指挥人员的声音,而且是标准普通话男中音通播。

这种“保密机”是当时国防通讯技术的尖端科技,经过“向阳红五号”船几次太平洋远洋通信试验和改进后,质量已相当稳定可靠。尽管发射首区与落区隔着10000多公里,声音还十分的清晰嘹亮,令人兴奋不已。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语言”只有靠近它的人听得懂,别国舰船,即使是靠无线电侦测到频率,也是“听不懂”的。

向阳红五号”船的机器,时动时停,船长和航海长必须随时保持船在预定的经纬度上。测距雷达、测风雷达、导航雷达、远程对数天线等等,嗬嗬地转动。卫星导航仪、声纳系统、通讯系统的红绿指示灯,一排排,一群群,变戏法似的闪烁着。随着时间的推进,各舰船按方案给定的地理位置,正式进入阵位。浩瀚的太平洋上,中国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以总吨位为5万吨,18艘舰船的规模,在美、苏、英大国海军的眼皮子底下,摆开阵位,展示实力。

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消息,是中央军委授权新华社提前向世界公布的。这种为公海上的航行安全必须要公布的消息,也必然引来周边各国的注意。海上指挥部参谋统计,仅5月17日这一天,试验海区就发现美军和英联邦的侦察飞机17架次,还发现了澳大利亚海军“GT203”号训练舰,新西兰“莫诺韦”调查船。他们不顾中国海军的再三警告和拦截,冒着可能被试验火箭击中的危险,纷纷涌进已公布的试验海区。

中国正进行着震惊世界武器试验,谁不想一看究竟啊!我想,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有最多别国“看客”,也最具规模的一次武器试验吧。

刘道生总指挥分析:潜在的对抗和局部擦火随时存在。六艘驱逐舰、两艘打捞舰和两艘补给船的炮火随时在他的指挥下可以发怒,但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拼炮火,而是保护靶场的安全和数据舱的安全回收。

中午饭过后,天空又突然出现了阴云,遮住了阳光。全船人员又把目光集中在气象分队身上。这时候已快进入一小时准备了,首区发射架上的火箭最后一次检测已经完成,发射架已经脱开,即使发现太平洋有坏天气,“箭”在弦上,也不得不发了。

气象分队长许经林知道刘总指挥看到天气发生了变化,肯定会要询问他怎么回事。于是他赶快跑步到指挥台,“报告,这只是局部的天气现象,请首长放心,不影响发射。”刘副司令这时才放下望远镜,用鼓励地眼光看着许经林,“好的,你们真了不起!”

发射架上的DF-5

这时,“保密机”里传来酒泉发射基地“一小时准备!”的声音,海上各舰船的测量雷达、经纬仪、定位仪立即开启,各种颜色的指示灯在恒温的舱室里频繁闪烁。打捞船、“向阳红10号”船上的遥测、航测直升飞机已拉入起飞平台,起动机械和测试仪表,等待起飞的命令。

“30分钟准备!”保密机里清澈的男中音响彻海空,叩击着每个人的心。

“10分钟准备!”……

“1分钟准备!”茫茫大洋上,指挥台里,仿佛只有“保密机”的声音,连船机的轰鸣声和海浪拍击船舷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越来越接近发射了,“向阳红五号”船指挥台的空气都凝固了。可以想像得出,从甘肃酒泉到南太平洋,10000多公里的战线上,10000多名参试人员,此刻是何等的紧张、静默。

保密机”继续播报发射基地的男中音:“10、9、8、7、6、5、4、3、2、1、牵动……点火……起飞……”

飞行正常……一级火箭脱落,二级火箭脱落……已进入轨道……发射成功啦!”,“保密机”里传来发射基地激动的欢呼声。

首末区示意图

这时,远在靶场北面的测量船“远望1号”“远望2号”,正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它们要比任何船更早地捕捉到火箭再入大气层时的踪影,以便实时测量到火箭进入落点之前120公里至3公里的轨道参数。主管轨道参数测量的海上编队副指挥员、测量编队总指挥员田震环站在“远望1号”的中心指挥所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雷达荧光屏。

对海上测量的艰巨性十分了解的田震环深知,地球在转动、火箭在运行、测量船在晃动、天线在摇动,一切都在高速地互动着。须臾之间,测量人员如抓不到进入落区的目标,就错过了,就失误了,就失败了。这真比大海捞针还要难啊!正因为这样,他主持进行了无数次训练,把所有的人和仪器都准备成双保险状态,一旦出问题,马上组织替代,一个人出问题,马上命令第二个上。

终于,他听到了基层指挥员惊喜的报告:“遥测收到信号!”“雷达发现目标!”“双频跟踪正常!”

一切正常!”田震环向海上护航编队指挥部刘道生报告。

这时,装载在“向阳红10号”船和打捞1号、2号船上的4架超黄蜂直升机起飞了,打捞快艇、船载救生艇、橡皮艇也启动了!他们根据“向阳红五号”船专业分队测量的流向流速和风向风速的参数及预定弹着点的数据指示,全副武装,分别向同一指定的目标海域急速驶去。

运载火箭从点火起飞到进入太平洋上空约29分钟左右。当地时间14点29分,我从“向阳红五号”船后甲板西北方向的上空望去,只见一个流星般的光点拖着一溜白烟迅速地向海面坠落。

大家叫喊着,“看到了!看到啦!”话音刚落,紧接着就听到沉重的“嗬——”的一声。这个起飞重量近200吨的庞然大物,在离“向阳红五号”船约20公里的东南方向,射入大洋,溅起了冲天水柱。

各测量点测到水柱溅起的位置,通过卫星定位仪换算得知,我国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准确命中预定弹着点,误差在250米以内。这就好比一支步枪,在100米外一发击中了靶心上的一根针一样。

发射成功!准确命中!”一时间,甲板上、舱室里雷鸣般地欢叫起来。但另一个沉重的任务,回收数据舱的任务,落到了护航编队身上。

东风5号”运载火箭重返大气层后,约在距离海面三、四公里时,装有火箭飞行重要参数的数据舱,自动从弹体中弹射出来。接着,这个数据舱打开了橙色的降落伞,连续发出了无线电定位识别信号,穿过云层,像一束美丽的鲜花,慢慢地向蔚蓝色的洋面飘落、飘落……

千万要收回这个数据舱!

这是出航前刘道生总指挥员从中央领导面前拍着胸膛领下来的任务,也是全海上特混编队最重要的、最不能失误的任务。“向阳红五号”船四次赴太平洋,掌握特定靶场的水文要素、气象要素,地质要素、深度要素,目的也是为这个数据舱的打捞提供环境条件。

刘道生总指挥坐镇“旗舰”,指挥战斗警戒编队严密警戒,一旦发现数据舱,各舰船就必须不顾一切地赶过去控制住,不许任何一个国家的船只和航空器打捞或取走数据舱。按刘副司令的话说:这是中国人的秘密,是中国人的宝贝,是多少人隐姓埋名,艰苦奋斗,甚至流血牺牲的成果,必须万无一失,不惜一切拿到手!

别国侦察船和飞机冒险进入靶场海区是有着特殊用意的,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收集中国运载火箭全程飞行的资料和信息,而记录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数据的数据舱就是他们想要得到的核心数据。为了保住运载火箭试验数据不让外国人拿走,海军出动了6艘驱逐舰,2艘打捞船和4架超黄蜂舰载直升机和一批特殊训练过的潜水员、工程技术人员。除此以外,运载火箭的设计制造专家们还采取了一个“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保险措施。即,所有的条件都不能保证能够打捞回的时候,这个数据舱在24小时之内,可以启动自毁系统引爆,永远地沉于海底。

超黄蜂直升机起飞

刘道生站在“向阳红五号”船的指挥台上,拿着保密对讲机,直接听取护航警戒编队和测量、打捞编队的现场执行报告。

空气像铅一样凝重,指挥台操作人员各就各位,一片肃静。

4架直升机已经升空飞抵火箭溅落的方向。“174”号和“176”号两架遥测飞机升空,迅速测到火箭溅落时的数据后,已经返航。测量现场指挥员向海上编队指挥部报告:“遥测数据已测量完毕!”

从“向阳红10号”上起飞的“179”航测飞机,由王恽驾驶着,准确地用电影经纬仪拍摄下了火箭落点的位置,又拍下了数据舱降落的位置,他立即向“172”号打捞直升机机长郭文才报告了数据舱飘落的地点和方向。

“172”号郭文才机长升空寻找数据舱时,由于海面的太阳反光较强,方向也没有搞对,所以什么都没有发现。正着急呢,听到“179”的呼叫,郭文才立即调转机头,向“179”指引的数据舱方向飞去。可是很糟糕,前面出现了一片黑乎乎的雨云。太平洋的天气就是孩子的脸,经常是一朵云也能稀里哗啦下起雨来。郭文才想,是绕过去?还是穿过去?他觉得此刻任何东西都没时间宝贵了,从中央领导到酒泉基地再到太平洋各参试舰船,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呀。他一摇手柄,压低机头,朝雨云冲了过去。当他冲出雨云的时候,发现了数据舱就在距离他约7公里的海上漂着,兴奋得他不由自主地大叫了一声“看到了!”这时,担任警戒任务的驱逐舰“132”号、“162”号得知数据舱的漂落地点后,全速向数据舱急驰。作为第二梯队的打捞工作快艇和打捞舢舨也一齐向漂落点冲了过去。太平洋里一幅十分壮美的画卷在徐徐展开。

在“172”机舱口待命的海军某部潜水员刘志友,一身潜水衣把他裹得严严实实,背上还挂着氧气瓶。他目不转睛地扫视着海面。突然他看到了一幅令人心醉的画面:橘红色的圆形气囊,带着穿越万里太空的闪亮的数据舱,漂浮在碧波荡漾的太平洋海面上,指示目标的橙色染色剂进入深蓝色的洋面后显得有点绿,染色剂在气囊周围迅速地扩散,好像一朵正在盛开的葵花。

啊,真美!”刘志友叫了一声。郭文才迅速把直升机悬停在这朵“葵花”上,舱门打开了,刘志友顺着直升机落下的绳子,往下落,落到海面,然后向它游去。这种游泳尽管已训练多次,但直升机旋翼产生的气流可使海上产生7、8级海况,海面上浪涛从直升机悬停的中心位置一直呈圆周形向外涌去。他挂着气瓶的身体好像被海水粘住了似的,前进非常艰难。

从直升机俯瞰数据仓

这时打捞船上有人发现,有美国HC-130和S2C两架飞机特别野,一路超低空,几乎是贴着海面,朝数据舱打捞点飞来。已经听得到引擎声了。

这是两架美式巡航侦察机,不顾中国海上编队的警告超低空进入海区,顷刻间已到达“172”打捞飞机一侧盘旋了。那贪婪的样子就像一只盘旋已久的老鹰终于发现了一只肥硕的兔子一样。

快!刘志友,快呀!”似乎全编队的人都在喊。驱逐舰“132”“162”已按预定的部署作好了射击的准备。

刘道生、杨国宇、张序三等海上编队指挥部首长目不转睛地盯着数据舱降落的方向,他们用望远镜只能看得到超黄峰直升机旋停的海域,看得到美国飞机的盘旋,看不清海面上的刘志友。但是他们从话筒里听得到前线指挥员们紧促的呼吸声。

镇静,沉着,同志们!”刘副司令及时舒张着一线指挥员的紧张心理,他的想法是,既不要错失战机,又要避免擦枪走火,惹出复杂的外事纠纷。

刘志友紧盯着数据舱,一寸一寸地向它接近。这时的他还不知道有美国的飞机飞来跟他“抢”呢!但他意念中知道有千万双眼睛在盯着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历史。他几乎把所有的爆发力都用上了,划呀划呀,终于抱住了数据舱,挂上了直升机上的吊钩。挂好后他如释重负看了看潜水表,共用了5分20秒的时间。

美国飞机仍不死心,仍在低空盘旋,经过我数据舱漂落点后,投放两个浮标,还打捞上一桶海水,失意地离去。好险!美国人真敢下本钱。看到这一切的海上指挥员们,无不为这过往的一幕感到后怕。

数据仓被我军潜水员成功打捞

1980年5月18日北京时间上午10点45分,当地时间下午14点45分,海军潜水员刘志友和他的战友们,在海上试验最令人担心的环节上,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10分钟后,刘志友和数据舱回到“J302”打捞船甲板。

刘道生总指挥员真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下令各分编队各舰船鸣汽笛一长声,以示庆祝。一时间,整个南太平洋落区18艘船舰,汽笛长鸣,欢声雷动!

中国的“东风5号”运载火箭试验成功的消息由新华社播发后,美联社发表评论说“它将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洲际弹道式导弹的正式试验,它可以发射到苏联各地,并达到美国西部……这是朝制造同美、苏相同的洲际核武器迈出的重要一步。”

前联邦德国《总汇报》评论指出:“由于中国有了洲际导弹,中国就在大国的力量游戏中打出了新牌……北京实际上对两个超级大国有了免疫力,无论谁进攻中国,就必须估计到中国核导弹打击给自己力量造成的削弱”。

1982年,中国的运载火箭又在核潜艇上发射并成功命中目标,“陆基”和“海基”的运载火箭是一颗国家安全的“定心丸”。这颗“定心丸”作为大国崛起的标志,带着我们海上5000名参试将士的汗水和体温,带着我的青春和我的向往,在太平洋上溅起了冲天水柱,荡开轩然大波,它也已然成为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海洋中国流光溢彩的史册里……



编辑:德福 校对:雯媚 图片来源: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秘寻洲际导弹靶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