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史事

《郑和航海图》的故事——探秘海图档案

海图档案简介

航海图是海洋地图的一种,是海上安全航行的指南。

据学者分析,真正从地图中分离出来专用于航海的航海图诞生于欧洲中世纪。当时海员使用的根据实际航海经验绘制成的“航海指南” (Portolano) 的海图, 也称为波特兰海图 (Portulanchart) 。波特兰海图以表示海洋为主, 海岸标示得很详细, 海域标示岛、礁、滩等地貌, 突出标示航海用的罗盘方位线。此后几个世纪采用的符号和颜色, 就是从波特兰海图延续下来的。这些海图以对地中海海岸及海上距离详尽、准确而著称, 并采用了图解比例尺, 这是早期大部分地图所没有的。

现在的航海图要比波特兰海图复杂得多,除了标有明确的航道外,海洋水文要素、海底地形、近海陆地地貌、航行障碍物、助航设备以及港口、海峡、岛屿、风向、方位都用适当的图例在图上表示出来。海洋水文要素包括水深、潮汐、洋流、漩涡、冰山和结冰界线等。海底地形包括海底山脉、暗礁、海沟等。航行障碍物主要指礁石、浅滩、险恶地段以及沉船、捕鱼设备和布雷区。助航设备指的是航行标志,如灯塔、灯桩和立标等。

我国航海图测制的兴盛时代是明代, 其代表作就是得以传世的《郑和航海图》。该图产生于15世纪初, 从绘制的时间来看, 明显迟于波特兰海图。然而,有许多中外专家学者认为《郑和航海图》才是世界最早的航海图,主要是因为《郑和航海图》从中国东南沿海直至非洲东岸, 包括印度洋水域, 不仅制图范围比主要涉及地中海海岸的波特兰海图要广阔得多, 而且内容也丰富得多。所以从“海图是系统表示广阔海域”这个意义上来讲, 《郑和航海图》才被认为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的产生


《郑和航海图》原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 因其名冗长, 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该图见于明末军事家茅元仪独立辑成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武备志》 (亦称《武备全书》) 。收入《武备志》的《郑和航海图》写有百余字小序。其中说道:“明起于东故文皇帝航海之使不知其几十万里, 天实启之, 不可强也。当是时, 臣为内监郑和, 亦不辱使命。其图列道里国土, 详而不诬。”根据这些文字, 可知《郑和航海图》确为郑和船队的遗物。

《郑和航海图》的绘制时间和作者, 没有确切记载。一般认为产生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 第七次下西洋之前, 是郑和船队的集体之作。这一说法的原因分析主要为两方面, 一是依据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航线图。根据史料记载,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航线图上, 在红海东岸标有“天方”这一地名, 而在《郑和航海图》中则无此地方。这表明《郑和航海图》应该产生在第七次下西洋之前。二是认为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后, 永乐皇帝驾崩, 郑和被迫停航, 留守南京长达六年之久才再一次启航。而此前的几次航行之间仅相隔1~2年的时间。因此, 郑和船队成员在第七次下西洋之前, 在客观上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郑和航海图》的制作。

《郑和航海图》原图呈一字型长卷, 载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 自右而左, 录图20页, 最后附“过洋牵星图”2页。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 沿江而下, 出海后沿海岸南下, 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 穿越马六甲海峡, 经锡兰山 (今斯里兰卡) 到达溜山国 (今马尔代夫) 。由此分为两条航线, 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图上共绘记530多个以地名为主的各类名称, 它们分布在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与地区。图上还具体标有往返航线50多条, 航线旁所注的针位 (航向、方位) 和更数 (航程、距离) 等导航定位数据, 一应俱全。这充分表明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 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郑和航海图》的特点


制图范围广阔。《郑和航海图》全面反映了郑和下西洋所经区域的地理概貌, 制图范围包括南海、印度洋水域, 直至非洲东海岸。

山水画式的绘法。 这是《郑和航海图》最具中国特色的地方。《郑和航海图》是以行船者的主观视觉来绘制的, 遇山画山, 遇岛画岛, 突出了海岸线、离岸岛屿、港口、江河口、浅滩、礁石以及陆地上的桥梁、寺庙、宝塔、旗杆等沿岸航行的标志。航海者观海看图, 只要依“景”而行, 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中国古代的江河航行地图, 大多是这种山水画式的绘法。

内容丰富。这是《郑和航海图》先进性的集中体现。《郑和航海图》的内容, 既有可作航行目标的各种地物, 也有大量中外地理名称的详细记注, 还包括航海需要的诸如航线、针路、航道、牵星数据等各种要素, 十分完备。

实用性强。《郑和航海图》以实用方便为主, 没有统一的记注标准。不同图幅体现了不同的航行需要。例如, 内河航行, 主要是根据两岸物标进行定位和导航, 所以图上对两岸的地形、地物描绘得特别详细。近海航行, 除用罗针导航外, 也要以山头、岛屿为目标。因此, 图上绘有显著山峰和地物, 并在主要航线上注记针位、更数的说明, 以保证航行安全。远洋航行, 图幅除注明基本针路外, 还加注了牵星数据, 便于利用天文导航。

《郑和航海图》充分反映了当时我国高超娴熟的航海技术与水平, 证明古代的中国人不但习于航海, 而且善于航海。郑和以大规模的远航征服大洋,东西方有了首次大规模的接触,船队在规模、装备、航海技术等方面是当时以及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很多国家的船队所望尘莫及的。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件大事。



参考文献:

[1]杨晓虹.述评:世界现存最早的海图档案——《郑和航海图》[J].档案学通讯,2006(02):91-93.

[2]尤永斌,江新国.郑和航海档案遗失原因探析[J].兰台世界,2012(25):22-23.

[3]刘家真,薛惠芬.国家海洋档案信息管理与国家海洋数字档案馆[J].海洋信息,2014(01):37-40+45.

[4]施丽琼.航海保障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利用价值的开发[J].兰台内外,2020(06):49-50.



来源:国际档案理事会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