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史事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千万吨的废弃塑料去了哪里?海龟、鲸鱼、信天翁、海鸥、最后……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需求使得塑料产量呈指数级翻倍。目前,世界范围内每年依然消耗5000亿个塑料袋,每分钟仍然有100万个塑料瓶的销量……这些塑料消失很容易,很快就淡出我们的视野。

但实际上,它们绝大多数会一直存在。

海洋,约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从海平面向下潜的旅程中,你会看到什么?在“超级工程”“大国重器”都未曾到达的海底,却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身影……


无处不在的塑料垃圾

我国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017年从大洋深处带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检出了微塑料。

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用“雪龙”号上的大型设备,将微塑料采样器放入海中。


2018年,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孙承君研究员等人在南极鲍威尔海盆进行科学考察时,通过船载泵取得500升表层海水样本,用显微镜观察过滤海水后形成的滤膜时,竟发现上面有五六个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


多国科学家发现塑料污染不仅存在于海洋浅表,而且延伸至海洋深处,包括水深在8000米以上的马里亚纳海沟。



英国海洋生物学会的科学家,通过1957年以来海洋采样器已在北大西洋和邻近海域拖曳超过650万海里产生的数据,确认了公海塑料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增长。结果发现,塑料缠结从2000年开始增长了10倍。

这其中,人类渔业相关的塑料(如渔网)对过去20年间的塑料增长贡献最大。同时,在太平洋垃圾带区域,废弃物中99.9%都为塑料,其中至少46%为渔网。

也有报道称,根据进入海洋的塑料量和已知的潜在下沉方式,自1950年以来,可能有1.96亿吨塑料从海洋表面沉降到深海。

据法新社报道,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海洋底部大约沉积着逾1400万吨微型塑料碎片,它们从大量进入海洋的垃圾中分解而来。

资料图:来自纽约布鲁克林的建筑设计公司StudioKCA用从海洋中打捞起来的5吨塑料垃圾,打造了一个38英尺(约11.6米)高的巨型鲸鱼“摩天大楼”(Skyscraper),提醒人们关注海洋环境状况。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称,这项研究是对海底微型塑料规模的首次估计。CSIRO利用机器人潜水艇,在南澳大利亚海岸以外的3000米深的海底采集样本。该研究的负责人巴雷特称,进入海洋的塑料污染物破裂、分解,最终变成微型塑料。

纽卡斯尔大学自然和环境科学学院研究人员从马里亚纳海沟和另外5个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捕捉并分析海洋动物样本,在这6个海沟都发现有片脚类动物摄入塑料微粒,而且越靠近海床觅食,摄入塑料微粒越多。在马里亚纳海沟提取的所有动物样本体内都含塑料微粒。

研究人员称,深海成了塑料碎片的“终极(垃圾)槽”。

英国《卫报》援引研究牵头人艾伦·贾米森的话说:“如果你污染了一条河,还能被冲干净。如果污染了海岸线,还可以被海潮稀释,但是在海洋最深处,它会原地不动。”

英国科研人员于2004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5245号科研混合单位公开一项研究称,塑料微粒可以通过大气,到达远离初始排放源的区域,甚至一些原始地带。

这些塑料微粒都是极小块的塑料废物,可见于河流、海洋和原始极地区域。但人们不相信塑料微粒能通过大气输运,进入未被人类开发的区域,此前也缺少相关方面的研究。


绝大部分的被放飞的气球在升空到达一定高度后爆裂成碎片,它们最终会归入大海,而附着在气球上的诸如彩带和绳结也会使海洋生物造成误食和缠绕。图中所有这些气球碎片都是从世界各地的海滩收集而来。图/Mandy Barker


而人们一度认为无比纯净的海冰中,已有数以万亿计的塑料微粒——每立方米海冰含240个塑料微粒,这一密度约是大太平洋垃圾漂浮带塑料微粒的2000倍。

越来越明显的是,塑料最终会大量地沉入海洋的最深处,埋在海底的沉积物中。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的生物地球化学家尼曼(Helge Niemann)说,也许最可怕的是,它可能会分裂成很小的碎片,以至于很难被检测到。在这一点上,它变得“更像溶解在水中的化学物质,而不是漂浮在水中”。

纪录片《蓝色星球2》展示了令人震惊的海洋塑料污染。


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聚合物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除非燃烧,所有塑料自诞生会一直留存于地球上。即便是分解成小碎片,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据科学家估算,完成这一过程,塑料袋需要十到二十年,PVC手套需要30年,被鸟类误食最多的塑料瓶需要450年。聚苯乙烯,俗称塑料泡沫,永远不可能分解或生物降解成肉眼不可识别的程度。

一只来自北太平洋环流中的信天翁幼鸟,在其消化道中发现了500多块塑料碎片。图/Mandy Barker


微型塑料碎片容易被贻贝、浮游动物等食物链底端生物吃掉,进而被食物链上层生物吞食,通过食物链层层扩散,影响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

卷入海洋的塑料袋常被海龟误认为成最喜欢吃的海蜇和鱿鱼。几乎一半的海洋哺乳动物物种,包括海豹、鲸鱼和鼠海豚,在摄入塑料袋后死于窒息和饥饿。

牙膏帽里的寄居蟹


除塑料袋,还有其他垃圾也会对那些海洋生物产生致命影响,绳子会套住好奇啄食的动物的喙和脖颈,当它们身体长大后绳索勒紧,最终把它们绞死;钓鱼线会缠绕水生动物的身体,使它们呼吸、进食、滑水每个举动都要奋力挣扎;丢弃的渔网不分青红皂白地扫除鱼、海豹、乌龟和鲸鱼。

当废弃的捕鱼设备,如工作服、手套、受损的龙虾锅和渔网沿着海底拖曳时,珊瑚就会被摧毁,栖息在珊瑚里的许多物种也会受影响。



美国佛罗里达州海岸线上的一只乌龟被发现误食100多块塑料后死亡。甘博林博(Gumbo Limbo)自然中心在脸书上发布了一张死去乌龟的照片,以及进入它肠道的大量塑料碎片。“这只仅有手掌大小的乌龟,总共吃了104块塑料”。

据海龟保护协会估计,由于海洋中的塑料碎片,每年有超过100万的海洋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鱼类、鲨鱼、海龟和鸟类)死亡。



微塑料还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它生物残骸等自然基质,它的性质更加稳定,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包含的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塑料物对深海物种的影响尚不清楚,但是研究人员估计,这种影响类似对浅海动物的影响,例如阻塞消化道、妨碍它们活动。深海动物相比而言更脆弱,因为海沟本来就是个食物资源短缺的生态系统,那里的动物发现什么都会吞下。


保护海洋,向塑料垃圾说不


针对“白色污染”,我国从2008年6月就开始施行“限塑令”。国家发改委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有关塑料的十大事实与再生塑料产业绿色发展建议》中谈及,我国每年塑料制品产量逾7500万吨,回收率为23%—29%,高于不少发达国家。

2016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涵盖水体、海底、海滩和生物体的微塑料监测工作。

2016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李道季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2017年开始,我国多个大洋航次涉及微塑料的调查。包括:大洋2017年的45/46/47航次,2018年的48/49/51航次。第8次北极航次和第34次南极航次,是首次开展微塑料极地调查。第9次北极科考目前正在执行相关任务。

此外,从2015年起,科技部等单位支持了20多个与海洋微塑料相关的研究项目。与此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我国近海、河口开展了相关微塑料分布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李道季介绍,近几年我国海洋微塑料研究关注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微塑料在不同海洋环境介质中的含量、分布及特征,以及生物摄食微塑料后的累积和毒理效应等方面。



国际上对海洋微塑料问题同样重视。据专家介绍,2009年以来,欧盟部分国家、美国、英国、韩国、加拿大和印尼等国家分别针对海岸漂浮垃圾处理、化妆品中禁用塑料微珠等方面制订了法案和行动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5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发布报告,倡议世界各国逐步淘汰并禁止塑料微珠用于个人护理品和化妆品。

2018年,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英国每人每年使用290至300个塑料袋。按平均时间计算,每个塑料袋被丢弃前,只用了12分钟。乱扔塑料袋的人也许不知道,遗弃在海边的塑料袋曾被多达111种的海鸟误吞。

2018年,英国政府表示将在英格兰地区推动一项新的“限塑令”,如果得以实施,未来将全面禁止销售塑料吸管、塑料饮料搅拌棒和带有塑料棒的棉签等一次性塑料制品。

早在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就发表了《UNEP前沿2016报告:新兴环境问题》,报告称,塑料本身带有的以及附着在塑料上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导致海洋生物中毒、不育甚至基因突变,而人类食用这些“中毒”的海洋生物后,也会跟着遭殃。报告中还提及,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提供了有关微塑料的含量、分布和来源的证据,但微塑料对人类健康造成的风险仍难以确定。科学界需要加快研究,以理解微塑料污染对各种生物的暴露水平和生理影响。


769个海洋垃圾足球,它们由89名志愿者在四个月期间从全球41个国家和岛屿的144个海滩共同收集而来。图/Mandy Barker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其发表的一篇题为《塑料:为什么我们必须立即行动》的文章中也提到,海龟会将塑料袋当作水母而误食,塑料碎片附着在珊瑚上,会对珊瑚礁产生影响,而海洋生物吞食的塑料微粒,最终会回到我们的餐桌上,让人类“自食其果”。

2017年8月,肯尼亚开始实行“史上最严格”的“限塑令”,在肯尼亚生产、销售或使用塑料袋将面临1—4年的监禁或最高400万肯先令(约合人民币26万元)的罚款,这一举措受到了各方的好评。此前,也已有多个国家出台了“限塑令”,对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了规定。

不过有人认为,“限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办法”。环保组织“零废物欧盟”的政策官员费兰·罗莎表示:“建立系统性的应对方法对政府来说是更大的挑战。”



从源头上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数量固然重要,同时也要建立良好的废弃塑料回收循环利用机制,这更加考验一国政府的规划和行动力。从长远角度而言,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积极寻求替代产品。例如,英国不少的超市和快餐店都已经开始提供纸质吸管代替塑料吸管,法国从2016年开始用可降解袋和可堆肥袋代替塑料袋。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蓝色星球,共同保护这片占据地球表面积超过70%的海洋,需要各国的智慧和决心。


来源:海洋档案综合整理“国资小新” 《在“大国重器”未曾到达的海底最深处,是数百万吨塑料垃圾》、 《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03日 18 版《关注海洋微塑料》、中国新闻网《研究称全球海底沉积逾1400万吨微型塑料碎片》、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人民日报|李道季: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27日 22 版《英国拟出台系列新规减少塑料制品使用 保护海洋,向塑料垃圾说不》、科技日报《塑料垃圾充斥着我们的天空与海洋》、中国新闻周刊《每个塑料袋被丢弃前只用了12分钟》、iWeekly周末画报《失踪的99%:为什么我们找不到绝大多数的海洋塑料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