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史事

那年今日 | 2017年8月28日,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顺利起航

2017年的今天

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由青岛顺利起航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海洋科考航次

首次将极地考察和大洋考察整合在一起

历时263天,航程3.86万海里

这是中国新时代海洋科考的重要成果

创造了诸多中国海洋科考的新纪录

今天,我们一起回望

航行中那些难忘坐标、重要瞬间

坐标:印度洋

时间:

2017年9月8日

重要瞬间:

成功布放“白龙”浮标

印度洋稀土资源、环境考察双丰收

  我国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在印度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的国家。本航次第一航段,在恶劣的海况下对中印度洋海盆区开展了深海稀土加密调查,在我国前期发现的稀土超常富集区内,进一步圈划出稀土超常富集核心区域,较精密估算了中印度洋海盆远景区稀土的资源潜力,深化了对中印度洋海盆远景区稀土分布范围及成矿规律的认识,使我国成为目前对印度洋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国家。

  在调查区和走航途中开展了水文气象、地球物理、生物生态、微塑料等多学科综合调查,布放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白龙浮标”收集了宝贵的样品和资料,为评估印度洋的海洋环境、生物生态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

(浮标成功投放水面)

坐标:大西洋

时间:

2017年11月30日

重要瞬间:

抓获单体3吨硫化物

南大西洋热液硫化物考察获得重大突破

  迄今为止,南大西洋中脊绝大多数的热液区和热液异常点都是我国发现和命名的。第二、三航段在南大西洋700公里长的洋中脊海域开展了热液硫化物精细调查,并取得重大进展。在调查区发现多处矿化异常,获取了大量热液硫化物样品,包括大型热液烟囱体及重达3吨的块状硫化物,使我国成为目前对南大西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调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国家。在南大西洋开普海盆发现了多金属结核,取样和摄像拖体资料显示开普海盆具有一定的多金属结核资源潜力。

(“向阳红01”船在南大西洋采集到一块单体重约3吨的块状硫化物样品)

  在南大西洋中脊系统地开展了水文气象、海水化学、生物生态等立体化、多学科的综合环境调查。开展了横跨南大西洋的水文调查,获取了横跨大西洋的水文结构断面数据资料;开展了南大西洋微塑料调查,并检测出海洋微塑料的存在;在南大西洋方舟海山上发现大面积、高丰度的海绵、珊瑚等海底生物,在洵美低海丘上发现热液鱼、盲虾、蟹、海葵等大量热液生物,揭示了南大西洋深海生物空间分布规律与基本特征。

坐标:南极海域

时间:

2018年1月

重要事件:

首次在南奥克尼群岛避风


时间:

2018年1月

重要发现:

首次在南极发现微塑料


时间:

2018年3月

重要发现:

初见“热冷”共生

开创了南极科考新纪录

  在南极海域,“向阳红01”船与“雪龙”船联合执行中国第34 次南极科学考察。首次将大洋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对我国南极科考相对薄弱的大西洋扇区进行了大范围“体检”,开创了多项“首次”:

一、将我国南极科考由传统的西经45度向东扩展到了西经37度海域。

二、在穿越德雷克海峡期间,在海峡中部顺利完成了2个站位的综合海洋环境要素观测。

三、成功在南极鲍威尔海布放了2套深水潜标,开创了我国利用潜标对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实施长期观测的历史。

四、首次对南极大西洋扇区海底进行了大范围全覆盖的海底地形测量。

五、首次在南极大西洋扇区开展了480道海洋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

六、首次在南极海域对海底热液和冷泉活动等特殊地质构造单元开展海底原位热流测量。

七、首次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沉积声学原位探测系统,获得3个不同底质环境站位的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参数。

八、首次实现在南极大西洋扇区重、磁、震多参数联合反演。

九、首次发现了调查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海底热液活动密切相关的直接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

十、开展了冰缘和岛缘生态特征的系统剖面式调查,获得了不同深度底栖生物连同其生存环境的剖面式景观。

十一、对南极大西洋扇区的鲸类等海洋大型哺乳类生物进行系统观测,发现了座头鲸等鲸类的密集分布区,极具保护和研究价值。

十二、首次在南极大西洋扇区发现海洋微塑料的存在。

(科考人员正在进行微塑料研究)

坐标:太平洋

时间:

2018年4月

重要瞬间:

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

东南太平洋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

  第五、六航段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初步选划出了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这是国际上首次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发现大范围富稀土沉积,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的新记录,使我国成为目前对东南太平洋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国家。在东南太平洋海盆还采集到了高丰度的深海多金属结核样品。

  在水文气象方面,获取了从万米高空至海底边界层的全要素水文气象资料,开展了精细化的涌浪致混合科学实验,针对国际难点湍流问题,取得了湍流生成的核心资料。在东南太平洋多个站位发现了疑似微塑料的纤维、颗粒和碎片。在海洋化学和生物生态方面,系统获得了调查区和走航区的生物生态资料,填补了我国在东南太平洋区域的资料空白。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在国内首次应用视频浮游生物记录仪(VPR)高清全息摄影摄像技术,采集了海区浮游生物信息。成功地进行了国产水下滑翔机(装配湍流仪)的布放和回收作业,这是我国首次在大洋中利用国产水下滑翔机开展湍流调查。在航次调查作业过程中,创新性开展了地质取样和水文调查(CTD)协同作业,大幅提供了工作效率。

(科考队员正在回收重力柱取样器)

除了正常作业,此次环球航次还致力于海洋科普,完成“南极公开课”等网络公开课,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海洋种子,让科考之路比地球周长还要深远。

…………

环球航次的意义和影响

  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在我国首次实现了全海洋资源、环境、气候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获取了一系列丰硕的调查成果。

  在海底资源方面:深化认识了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富稀土沉积的分布范围及成矿规律,摸清了南大西洋热液硫化物的分布范围和规律,为我国全面开展三大洋国际海底区域活动奠定了扎实基础,拓展了我国资源探查的新空间。

  在海洋环境方面:本次环球科考覆盖我国大洋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南极半岛陆架区及沿途大洋微塑料、大洋缺氧带和海洋酸化等的高密度和高发区,全程开展了与海洋生态和环境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为未来资源开采、深海大洋保护、南极大陆架海洋划界和提升我国全球海洋环境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在海洋与气候方面:环球航次穿越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非洲季风和澳洲季风等多个季风系统,通过探查季风系统之间、季风与洋流之间、高低纬度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机理,为我国海洋气候和海洋预报等在全球尺度谋篇布局,为海上丝路建设保驾护航。

  在国际合作方面:“向阳红01”科考船完成第四航段靠泊智利蓬塔之际,海洋一所参航人员代表与智利南极研究所签署了《关于开展南极与南大洋科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助推中智海洋与极地科学合作迈上了新台阶。第五、六航段靠泊帕皮提港期间,与法属波利尼西亚教育部长等政府官员代表开展了密切交流。成功的国际交流活动彰显了我国大洋、极地科研调查与研究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宣传了我国海洋科考所秉持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友好理念。

  在海洋科普方面:参航科学家们分别在南极航段和太平洋航段举办了2次别开生面的网络连线公开课,通过全媒体平台向全球发布,将最鲜活的海洋知识带给公众,激发公众关心海洋、热爱海洋的热情。

  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主要集中在人类认知比较薄弱的南半球,填补了多个海域调查的空白,取得了多项“首次”的累累硕果,超额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实现了资源、环境、气候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为进一步探索海洋奥秘、拓展海底资源的探查空间、深入开展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最新全球海洋环境热点问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和活力。


来源:中国海洋报 原题:瞄准海洋科学前沿 开创多项科考“第一”——记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  记者:高 悦;观沧海 原题:250余天,14万里路,几大瞬间带你重温“向阳红01”船的环球之旅 记者:高悦;自然资源部  原题:“向阳红01”船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