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史事

那年今日 | 2001年的今天,北礵海洋站“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授牌仪式在北礵海洋站驻地举行

2001年7月21日,团中央等19个部委、局联合授予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北礵海洋站“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授牌仪式在北礵海洋站驻地举行。国家海洋局和团中央、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当地市、县、驻军的领导以及驻岛官兵、村民参加了授牌仪式。

有关领导在讲话中首先感谢当地党政领导和驻岛官兵、村民对北礵海洋站的关心、支持和厚爱;鼓励北礵海洋站全体同志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号召全局上下再一次掀起学习北礵海洋站先进事迹的新高潮。

在授牌仪式上,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分别给予了北礵海洋站精神和物质奖励。

俯瞰北礵岛

福建宁德市霞浦县境内的北礵岛,位于中国台湾海峡北部,孤悬海上,距最近的陆地30多公里,常年海风环绕,大雾弥漫,海浪侵袭,又称“岛外岛”。北礵海洋环境监测站就位于岛屿码头一侧最顶端山头。

海洋观测是海洋站的重要职责,从1959年建站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北礵人扎根海岛,忍受孤独寂寞,执守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北礵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谱写了一曲曲观海测浪的新篇章。

北礵海洋环境监测站建于1959年,是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所属海岛站,其所在的北礵岛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吃菜难、恋爱难、成家难,日报变成半月谈”这句顺口溜曾是北礵站最真实的写照。

北礵站建站初期,最大的困难是交通不便。上岛没有固定的船只,只能租借小渔船。岛上也没有码头,风向不对时,渔船在海上漂三四天也登不了岛。直到1979年,小渔船才换成了柴油机动力船,岛上临时建起了一个小码头,一米多宽的泥泞小路是从码头到北礵站的唯一通道。又过了32年,泥泞的小路才变成不到两米宽的混凝土马路。

过去站上的日常观测、记录完全依靠人工,观测员每天要3次从站点爬上山坡进行气象观测,每次观测69个数据,每天到码头附近3次测量水温,然后步行2公里到测波点进行4次海浪观测,如遇台风天气,还要加密观测,一小时发报一次。

北礵岛夕阳

2012年,北礵站实现了24小时自动数据传输,监测员不再需要一天好几趟往观测点跑,但仍然需要每月不定期对气象、波浪、潮位、温盐等项目进行人工数据对比和仪器维护。

6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海洋人来到北礵岛,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为海洋观测事业奉献。60余年,北礵站从未间断海域观测,累积了当地海域几十年的水温、盐度、潮汐等资料,建立了先进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国家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北礵站建起了新办公楼和宿舍,改变了缺水少电的状况,有线电视、网络、通讯信号覆盖整个站区。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变。观测员一如既往地坚守在海洋观测的一线,他们为地方政府和海岛群众做好海洋环境观测的同时,积极引进新的观测手段,不断拓展新业务。

北礵岛一景

北礵站观测员几十年如一日,无悔坚守海岛,用行动诠释北礵精神。

凭借艰苦卓绝的“北礵精神”,北礵站曾4次被评为先进集体,相继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 “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 “观海测浪,爱岗敬业标兵站”等诸多荣誉。

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将海洋管理职责整合到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赋予了新时代海洋工作新的发展平台和更重要的职责。

北礵站全体人员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顺利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绩,北礵站地处偏远海岛,台风天气下运输补给中断,岛上风大雨大,但干部职工仍坚守工作岗位,充分利用站点优势,为地方政府、驻军部队和海岛群众做单站补充预报。

来源:中国海洋档案馆、i自然全媒体《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北礵海洋环境监测站:树立海洋典范传承北礵精神》

图片:中国海洋报、东部战区、中国陆军、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锦绣中国栏目等

编辑: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