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史事

百年印记| 潜海巡航一万米

和“上天”一样

“入海”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

神秘的海底世界

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无数未解之谜

为了研究深海奥秘

中国科学家呕心沥血

研制出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2012年6月15日

我国首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下潜

下潜最深至6671米

6月24日

“蛟龙”号首次突破7000米

潜至7020米

6月27日

“蛟龙”号下潜至7062米

创造了此前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同样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

2020年11月10日

我国自主研制的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

潜至10909米海底

刷新了中国人下潜海底的深度纪录


刘心成 摄

深海海底终现中国人的身影

为了这一刻

中国人奋斗了将近20年

01

大 “器” 晚 成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702研究所向国家科委(现科技部)提出研制6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建议。几年过去,申请一直未获批准,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用户。

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大洋协会”)国际海底资源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此前,美、法、俄、日4个国家已经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生产出“阿尔文”号、“鹦鹉螺”号、“和平一号”、“深海6500”号等载人潜水器。

2001年1月,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国内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专家,以及外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司负责人召开会议,深入探讨我国载人潜水器的研发。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要制造中国自己的载人潜水器,深度7000米。

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批准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国家海洋局作为项目的组织部门负责全面工作,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负责专项的组织实施。


2003年,7000米载人潜水器专项领导小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立项之初,中国研制过的载人潜水器最深只到过600米。一步跨到前无古人的7000米深度,似乎“天方夜谭”。

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2007年9月1日,在多家部门合作下,许多科学家魂牵梦绕了无数次的载人潜水器终于组装完成。



记者 王自堃 摄

02

海 试 圆 满

自2009年起,“蛟龙”号连续4年在不同海域开展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


2010年,“蛟龙”号在我国南海执行3000米级海试时潜入海底,插下五星红旗。

马里亚纳海沟,是“蛟龙”号遨游深海、探查海底次数较多的海域。2012年6月24日清晨,在微凉的风雨中,3位试航员微笑着挥手,依次进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舱内,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上试验的第4次下潜。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4次下潜,入水时溅起一朵漂亮的“蝴蝶花”。记者 赵建东 摄

4个多小时后,当试航员从海底传来“‘蛟龙’号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到达7015米,舱内设备和人员状态良好”的消息时,船上的现场指挥部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现场总指挥刘峰难掩心中的激动,脱口而出:“这是一支英雄的队伍!”


“蛟龙”号首次突破7000米后凯旋,海试队员在“向阳红09”船后甲板欢庆。记者 赵建东 摄

同一天,我国航天员在太空执行手工交会对接任务。三位试航员完成坐底任务,通过水声通信系统,向航天员发出祝愿:“我们,叶聪、刘开周、杨波,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3位航天员‘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当天下午,3位航天员在太空也发出祝贺和问候:“今天,在我们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时候,喜闻‘蛟龙’号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向叶聪、刘开周、杨波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国人的探海梦与飞天梦在最深的海底与遥远的太空实现了史诗般的交汇。


从2009年最深下潜1109米,2010年最深下潜3759米、2011年最深下潜5188米到2012年最深下潜7062米,“蛟龙”号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每一次海上试验的成功,实现了新突破和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

“蛟龙”潜海,举国振奋,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表彰载人深潜英雄集体和载人深潜英雄的决定,授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团队“载人深潜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201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载人深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勉励大家团结拼搏、开拓奋进,推动我国海洋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成绩。


2012年7月1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队圆满完成7000米级海试任务,乘坐“向阳红09”船返抵山东省青岛市。记者 赵建东 摄

03

“蛟 龙” 探 海

“蛟龙”号从诞生到使用,可划分成海上试验、试验性应用和业务化运行3个阶段。

2012年结束海上试验,“蛟龙”号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为科学家搭建了探索深海、研究深海的稳定可靠平台,培养了专业化业务支撑队伍。

在为期5年的试验性应用中,“蛟龙”号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潜入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洋中脊,探索多金属结核勘探区、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富钴结壳勘探区,亮出“十八般兵器”,次次圆满完成任务。

多位科学家乘坐“蛟龙”亲眼目睹了精彩纷呈的海底世界。


“耳状章鱼的两只‘耳朵’竖起来,几只‘脚’慢悠悠张开,像一条飘舞的花裙子。”

“第一眼看到海底,就被奇妙的世界震撼了,感觉自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这是我的爱丽丝漫游仙境。”

“见多识广”的海洋科学家们一入海底也被袭来的奇妙弄得目不暇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还没有看够”。

5年间,“蛟龙”号载着科学家翻过海山、下过冷泉、到过热液、爬过洋中脊、潜过海沟、进过海盆。每个人眼中都有着不同的海底世界,对获取的科考资料也心满意足。


海参


海百合


海葵


十腕海星


长尾海参



“蛟龙”号拍摄到的神秘的海底世界。

2017年,在试验性应用航次完成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启动“蛟龙”号整体性能技术升级。

全面大修历时15个月,“蛟龙”号共完成载人球壳结构全寿命监测、框架结构调整设计与建造、水下灯光视频系统改进、作业接口规范与增加等9大类技术升级。

2020年12月1日~18日,在自然资源部党组领导下,“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赴南海,开展技术升级的两大类8项验收海试。2021年2月21日~4月2日,“深海一号”船搭载“蛟龙”号赴西北太平洋深渊区开展7000米级作业。验收专家组给出了99.25分的综合评价。“蛟龙”号完成“进化”。

从立项到研发,从海上试验到试验性应用,再到业务化运行,“蛟龙”号南征北战,百余次下潜,次次圆满,为中国打开了又一扇深海大门。

04

精 神 传 承

大洋深处,中国载人深潜团队坚持“只有岗位,没有单位”的工作理念,践行“用匠心、出精品”的业务标准,一次次创造纪录,又一次次刷新纪录。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长年奋战在海中央,不断潜入热液区,历经海山区,探索冷泉区,勘查洋中脊,研究神秘的海底世界,足迹遍布七大海区,百分之百安全下潜,探索了一条边试验、边改进、边应用的国家战略性高技术装备跨越式发展的创新之路,建构了一套完整的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技术体系、规程及标准,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探索深海是一条艰难的路。载人深潜英雄集体以非同寻常的决心、信心、耐心、细心作出了突出贡献,凝炼出“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体现了人类探秘自然的坚强意志。

这种精神也在不断传承着。

2016年,实现了高度国产化的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建造完成,国产化率达90%以上。


2020年,在“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十多年探索积累基础上,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至10909米,再次刷新中国深潜纪录。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贺信中指出,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蕴藏着丰富资源的深海大洋,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载人深潜必将大有可为:乘风破浪待纵横,直挂云帆济深海。

来源:i自然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