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史事

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 | 风雨中走过六十年的“海洋标准断面调查”

编者按

档案承载初心,档案见证辉煌。为迎接党的二十大,“海洋档案”将撷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海洋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用档案带您重温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奋斗历程,铭记初心使命,激发奋进力量,续写时代华章!

中国海洋档案馆的档案柜中,存放着一份1965年底“关于接收断面调查队工作情况的报告”的档案,这是一份关于国家海洋局成立后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接收断面调查队的工作记录,是我国海洋标准断面调查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关于接收断面调查队工作情况的报告


一、什么是断面调查?


海洋标准断面调查(简称断面调查)是海洋调查中最基础的一种,有人把它比喻成给海洋做“CT”扫描,就是根据调查海区不同的地理环境设置有代表性观测线,测线垂直海底形成测面,测线和测面构成调查辐射区域。测线通常设置与纬线平行,多布设在海区主要流系或水团的核心位置及其边界区,与流系的流轴方向垂直。在测线上选择若干测站,由调查船定期在测线逐站进行调查和观测。



断面调查示意图


二、调查目的、内容和特点


断面调查的目的是系统掌握海洋要素特征及其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海洋水文和气象预报提供依据,为国防、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资料。断面调查区别于一般海洋调查的特点是单站观测时间短、速度快,观测站点多且相对固定,测线涉及的范围大、覆盖面积广。


调查内容包括:温度、盐度、水色、透明度、海发光、海流、海浪等水文要素,气温、气压、风速、风向、能见度、云及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氯度、溶解氧、pH,碱度、硅酸盐、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铵(包括部分氨基酸)等海水化学项目;测站底质取样并分析,及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调查。


各要素的观测标准水层依据水深范围确定,凡200米以浅水域观测标准水层为表层、5、10、15、20、25、30、50、75、100、150米和底层,大于200米的深水区适当增加观测间隔。


三、调查设备和调查手段


断面调查六十余年,调查手段和设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洋调查船是断面调查的必备平台,早期的调查船数量少、吨位小、性能不高,导航定位不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调查设备多采用颠倒温度表,机械式温深计(BT)、厄克曼海流计、海水透明度色盘,生物网具,采泥器、氯度滴定管等纯机械式仪器设备,海浪、水色、透明度、海发光等水文要素多采用人工目测。



表层海水测温


施放海洋观测仪器


近年来,断面调查船升级装备了先进的导航定位系统和海洋调查设备,逐步配备了温盐深探测仪(CTD)、风速风向仪、干湿度计、声学多普勒海流仪(ADCP)、卫星定位仪(GPS)、营养盐自动分析仪、溶解氧测定仪等操作简单、精密度较高、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电子仪器设备,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日益提高。


此外,还结合飞机遥感、卫星观测和浮标系统等现代化观测途径,通过不断利用海洋信息技术探索现代化海洋调查模式,为断面调查资料种类的丰富、数据精度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断面调查历史


断面调查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国开展的首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简称58普查),在普查尚未结束时,有关专家就提出应在大面水域进行经常性的标准水文断面调查,以保持观测数据连续。1959年国家科委海洋组制定了中国近海标准断面调查计划。同年11月,58普查办公室和中央气象局海洋水文气象处联合召开全国近海标准水文断面观测会议,布置落实断面调查任务。


断面调查的开始


1960年1月,中央气象局开始在渤、黄、东海3个海区设断面20条,测站126个,实施每月1次的调查。1962年底,断面调查任务转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负责,断面和测站有所调整,改为14条测线,95个测站,进行了三年的调查。


国家海洋局接管


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负责经常性的近海海洋水文断面监测”是其六大任务之一。1965年底,开始负责北纬28°以北海区的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同年,在青岛、宁波、广州三地组建的北海、东海、南海三个分局及其下属调查队,开始接替调查工作。海洋局接管后,断面的设置和调查次数上历经三、四次比较大的变动。开始要求每月观测1次,以后逐步改为每年调查4次和2次等。


1966年1月,北海分局接收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属的断面调查队。同年3月,北海分局和东海分局断面调查队分乘“海调402”“海调403”“海调801”船开展了首次黄、东海域的标准断面调查。自此,北海分局和东海分局开始对渤、黄、东海区实施每月1次的调查。


随后的十年,断面调查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1975年全面恢复


1975年断面调查逐步恢复,到1978年在渤、黄、东、南四个海区的26个断面、205个测站上,实现每月1次的调查。渤海断面4条、28个测站,黄海断面8条,62个测站,东海7条,68个测站。除了渤、黄海区外,东海区调查范围由东经124°扩展到东经127°。新增南海区调查断面7条,由南海分局负责。至此,断面调查进入发展提高的新阶段。


南海区断面调查海洋工作日志


东海区断面调查要素手绘分布图


断面调查方案调整


上世纪八十年代,近海主要海洋现象的变化规律已经清楚,原普查性断面调查方案已经完成历史使命。1981年国家海洋局认真总结了断面调查的工作经验,对原断面调查方案中断面线、站点布设的科学性、适用性、经济性和实施调查的可能性,结合一个网络三个系统的任务要求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对断面调查进行改革的新方案,为断面调查转为长期标准断面监测打下了基础,1982年起执行过渡方案。


经过6年的过渡方案执行阶段,结合断面线、站布设的科学性、资料的适用性和调查的经济性等,断面监测新方案进行了补充论证和完善。1987年12月,国家海洋局下达“关于执行中国近海断面监测方案的通知”,1988年开始执行。方案调整了长期断面和测站、辅助断面和测站的数量。长期断面按季度每年2、5、8、11月各调查1次。辅助断面根据海区特点和船舶情况由各分局自行安排次数。


断面监测方案再次调整


为进一步体现科学、有效、低耗的原则,适应新发展形势需要,1996年3月11日,国家海洋局下发了断面监测方案的相关通知,同年8月开始执行。新方案中进一步减少了渤、黄、东、南四海区的长期断面和测站数量,监测频率调整为每年2次(2、8月)。


五、断面调查在我国海洋观监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近海标准断面调查是发展海洋事业的基础工作,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海洋观测业务工作,是监测、了解海洋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自1960年开始至今已持续60余年,在我国海洋调查的历史中持续时间最长,积累资料最多,且所测资料连续性好,调查要素齐全,仅渤、黄、东海区断面调查的覆盖面积约占三海区海域面积总和的58%。


由于断面监测坚持了长时间的连续观测,系统积累了监测海区的环境资料,增长了断面资料的时间序列。多年来通过调查积累了大量的海洋资料,是海洋生产部门所需要的海洋预报基础资料,同时也基本弄清了我国近海主要海洋现象和环境要素不同周期、不同尺度的变化规律及基本特征。断面调查资料应用广泛,为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防灾减灾、预报服务、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资料来源:

1.中国海洋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

2.国家海洋局东海信息中心 吴晓文等 《从档案视角看东海区五十年断面调查发展变革》

3.海洋技术学报 《标准断面调查》

4.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陈伟伦 《海洋断面调查现状及改革的思考》

5.国家海洋局监测处 宫芳然 《我国近海水文断面监测三十年》

文字:孙晓燕,薛惠芬

整 编:李维杉 校 对:雯 媚  审 核:采 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