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名人

竺可桢对我国海洋权益维护所做的贡献


竺可桢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不仅是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而且也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推动国家海洋研究机构的建立,加速了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及多学科的协同发展;他力倡开展广泛和细致的海洋综合调查,使新中国获得了系统的海洋地质、海洋资源、海洋气象等资料,更好地推进了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他向中央积极献策维护国家海洋国土权益的行动,显示了一个学者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上的敏锐性、洞察力及现实关怀。

钓鱼岛争端 石油资源

1970年代前后中日钓鱼岛争端爆发时,竺可桢密切关注东海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因此,在此期间的日记中他有频繁地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记录,当然他不是简单的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基于维护国家领土和资源的考量来看待这个问题。


此外,他还先后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上书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要求维护钓鱼岛主权,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众所周知,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一向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


二战后,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冷战、海峡两岸对峙以及大国利益博弈,中国政府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实际管辖受到掣肘,但这并不妨害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拥有。


钓鱼岛正面全景图


1967年1月1日,地质部、国家科委联合向聂荣臻副总理并国务院报告,“推测我国南黄海及东海具有丰富的浅海石油资源。开展东海、南黄海浅海石油资源调查,不仅具有重要经济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1968年4月到5月间,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测协调委员会(CCOP)对东海和黄海进行了广泛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钓鱼岛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世界上尚未开发的海上大油气沉积盆地之一”。


消息一出,立刻在中国东海掀起了波澜。日本调查船不断出入钓鱼岛附近海域并申索“主权要求”,台湾当局也与美国等国协商联合开发。中国领土资源被觊觎,钓鱼岛领土争端遂爆发。


关注海权 致函领导

在此背景下,竺可桢开始关注钓鱼岛问题。在1968年12月26日的日记中,他记录了《参考消息》登载的日本《读卖新闻》关于日本东海大学海洋学部教授新野宏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埃米莉教授在钓鱼岛附近发现石油,日本公司申请开采的报道。


对于这则报道,他专门写了按语,“桢按,琉球与尖阁群岛(即我国钓鱼岛)之间隔有1 200米深海”。“按”有提示、说明或考证之意,也就是说,他以地理学家的敏锐性意识到,钓鱼岛与琉球群岛在地质上是不同的。


此后,在多个场合他与访客、友人包括当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都谈及“日本人新野在东中国海发现大油田之事”。此时,日本方面频频报道在钓鱼岛海域附近进行勘探的消息,这令他很着急,他特意查阅了相关历史图集,以了解钓鱼岛的更多信息。


在1969年9月3日的日记中,竺可桢记录了他对钓鱼岛的查询情况,“从《国家地图集》第97图可以看出它在大陆棚100~200米海深线内。而与琉球群岛隔有1000~2000米深的琉球深槽。


在英国Oxford Advanced Atlas (《牛津高级地图集》)上(1942版)第63图名为Hoa-Pin Su(Pinnacluster)也可以看出在大陆棚上,但与琉球隔有1000 Fathom深海”。这使竺可桢更加确信,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中国的大陆架上,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在地理、地质上同琉球群岛是不同的。


1969年11月4日的《参考资料》登载日本共产党10月15日《赤旗报》一篇题为“冲绳县的尖阁岛(即我国钓鱼岛)因石油而登上舞台,政府和垄断资本出面联系军事用途”的文章,针对文内把钓鱼岛说成是日本冲绳岛一部分的说法,竺可桢十分气愤,认为把该岛“说成是日本冲绳岛的一部分是荒谬的”。


出于维护国家海洋领土权益的关心,他准备致函其上级中科院院长、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希望全国人大能够发表一个声明,钓鱼岛为我国所有。


为慎重起见,竺可桢再次查阅图集,确定钓鱼岛经纬度方位为“东京123°30′,北纬25°40′,离台湾基隆160公里,那坝340公里,离冲绳最西岛240公里‧‧‧‧‧‧与冲绳群岛隔有1000~2000米深的海。”再次明确钓鱼岛在中国大陆架上,应为我国所有。


11月8日,竺可桢致函郭沫若,表达了他对钓鱼岛主权归属、石油开采、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看法,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钓鱼岛是我国领土,等于西沙、东沙是我领土;二、钓鱼岛在我国台湾东北东海大陆架上,其附近石油的开采权统应归在我国权力范围;三、为长远计,我们重视开发大陆石油同时,应兼顾海上资源;四、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一严正声明,以为日后外交部正式抗议做准备,同时亦可警告和震慑台湾当局勾结日美出卖国家权利的企图。”


钓鱼岛地理位置图


接到竺可桢信后,11月10日,郭沫若回信一封,就竺可桢所关心的日本对钓鱼岛有觊觎之心表示有同感之情。但因该问题涉及领土主权问题,郭沫若比较慎重,遂建议竺可桢直接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或者由他转达。同时把原信退还竺可桢以便其修改。

按照郭沫若的建议,竺可桢把原信进行了修改,删掉人大常委会和宪法一节,同时对日本觊觎中国钓鱼岛的相关活动进行了补充,于12日送给郭沫若,让其转交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是否给竺可桢回信不得而知,因为据目前公开的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并没有提及回信一事。


不过,竺可桢的建议应该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因为在此前后他们指示外交部人员同李四光等多次就钓鱼岛问题商讨对策,并且竺可桢的建议内容在随后中国政府就钓鱼岛主权问题的多次发声中亦多有体现。


查证史料 进言献策

竺可桢不仅对钓鱼岛地理方面信息进行查询、了解,向中央积极献策,还十分关心钓鱼岛的历史渊源以及国家对此问题的态度。


在其1970年12月2日的日记中,特意提及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杨仲揆在“中央日报”发表的关于钓鱼岛问题的文章,“中国史册最初见于明清两朝封册琉球诸天使记载于明洪武初,保存完整的始于嘉靖13年陈侃的使琉球录。其次嘉靖41年郭汝霖使琉球也提到钓鱼屿。到明治12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十四年正式有尖阁岛(即我国钓鱼岛)名称”。


12月4日,中国政府就钓鱼岛问题在《人民日报》上向外界发声。12月8日,竺可桢在日记中记载,“在报上和《参考消息》统见到了我国反对日本反动派和南朝鲜(即韩国)和台湾勾结开发钓鱼岛附近石油的消息。”12月29日,“把《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绝不容许美日反动派掠夺我国海底资源》”择要记述在当天的日记中。



《使琉球录》中关于钓鱼岛的记载


竺可桢对国外学术界关于钓鱼岛的研究动态也十分关注。特别是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72年3月21日日记中,他对井上清教授在《历史学研究》1972年第2期上发表的“钓鱼列岛的历史和归属问题”一文进行了摘要记录,对文章“证实钓鱼岛是自古以来中国的领土”表示认同并对文章引用的史料进行了爬梳和查证。

此外,他还将日本“东大讲师石田保昭、古波津英兴等号召由羽仁五郎、井上清、荒田寒村九十五人文化人士组织‘阻止日帝掠夺钓鱼台会’以及他们所主张的1896年编入日本领土,‘无主先占’说法无根据”等相关消息记录在其日记上。

他对日本学者对钓鱼岛的研究尤其是井上清的文章特别看重,3月25日在与黄秉维谈论国内外地理动态时,特意问询黄秉维“有否关于钓鱼岛研究?”并把井上清该文介绍给他。

井上清的文章,更加坚定了竺可桢对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信念,他多方面地搜集资料,以供外交部参考。在4月1日的日记中,他记述:“今日将昨到的外事处两张英国海军测量局图,关于中国沿海海深图重新复看。作函与外事处,主张把这图与印度洋图一并交与地理所,因地理所正在为外交部作边疆工作。而沿海海深图对于中日正在争执的钓鱼岛可以作为参考。事实是日本想占据我们大陆棚上的油田,其处心积虑是历有年所。”

由上观之,从钓鱼岛问题凸显到升级,竺可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从历史、地理、地质的角度分析了钓鱼岛属于中国而不属于琉球的依据。并且还积极地向国家进言献策,反映了一个学者对国家领土主权的关怀精神。竺可桢对钓鱼岛的一系列关注,也驳斥了日本外务省所说的中国方面在“1970年代前没有关注过钓鱼岛”的谬论。




文字来源:太平洋学报公众号文章《竺可桢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所做的贡献》,作者殷昭鲁

图片来源:钓鱼岛网、《人民画报》1974年第4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李维杉 对:雯 核: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