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档案

南海三深执牛耳 飞鸿圆梦踏雪泥——中国海洋档案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圆满完成汪品先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首次采集工作

发布时间:2023-04-19


在樱花初开的时节,中国海洋档案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组织采集项目组赴上海同济大学,顺利完成汪品先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首次采集工作,采集成果包括口述音视频素材、证书奖章、手稿笔记扫描件、珍藏电子照片和书籍资料等。汪品先1936年生于上海,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提出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等新观点,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领衔推动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为我国深海研究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项目组初次进入同济大学时在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门口偶遇了正要外出的汪院士,他精神矍铄、热情地欢迎了项目组的到来,令每位项目组成员倍感兴奋和欣喜。后来通过院士助理的介绍得知,汪院士每天大概在这个时间会下楼散步或者骑车来缓解久坐科研的疲惫,保证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当天的剩余工作。随后,项目组对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志飞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王汝建教授和田军教授开展访谈采集工作,他们都是汪院士曾指导过的学生和如今的同事。三位教授在访谈中通过求学期间和参加工作后记忆深刻的往事,讲述了汪院士在科学研究、科学思想、科研条件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言语中流露着对汪院士严谨刻苦的科研精神和高情远致的人格魅力的钦佩和尊重,并表示汪院士高尚的品格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访谈结束后,项目组向每位受访者赠送了中国海洋档案馆“蓝色印记”纪念徽章。

刘志飞 教授


王汝建 教授

田军 教授

次日,项目组进行校园外景采风时碰巧再次遇到了汪院士和夫人从食堂方向走来,二人相互搀扶像普通老人一样漫步在春风和煦的校园内。汪院士平易近人、远远看到项目组后挥了挥手,到近处后亲切寒暄并说道“咱们下午见”,随后向办公室方向走去。在正式访谈前,汪院士向项目组每位成员赠送了新出版著作《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并在现场亲笔签名。项目负责人向汪院士献上康乃馨花束和“蓝色印记”徽章,寓意:最长情的陪伴和最深情的祝福,表达对院士崇高的敬意。


在访谈中,汪院士详细介绍了他在上海格致中学、北京俄文专科学校、莫斯科大学和到外国交流访问期间的求学经历,回忆了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情况、历史背景、印象深刻的老师、同学和在校期间的趣事,讲述了他近年来从事科学与文化深层次关系研究和海洋科普工作的初衷和愿景,回顾了毕业后从事南海钻探领域科学研究和思想体系构建方面的学术成长历程。项目组向汪院士汇报了采集工作的筹备和进展情况,展示了人物传记、大事记等已有成果。汪院士对项目组充分的准备工作表示高度肯定,给项目组带来莫大的激励和动力。汪院士兴致高昂,详细审阅了项目组的汇报成果,指着采集资料中的几张老照片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对研究报告的题目和章节设置等提出了修改建议。访谈结束后,项目组跟随汪院士回到办公室采集了他平时工作的场景,汪院士亲切地询问此次来访食宿是否安排妥当,与项目组成员一一握手道别并合影留念,令每位成员备感温暖。同济大学档案馆是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项目组与工作人员就档案工作和汪院士采集项目开展沟通交流,对汪院士奖章证书、手稿笔记等数字化成果进行了查阅和复制,圆满完成了本次资料采集工作。


项目组向汪院士汇报采集工作进展

项目组前往同济大学档案馆查阅资料

项目组在汪院士办公室合影留念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11个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史料的工程。汪品先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正是记录我国海洋科学发展历程的鲜活档案和原始素材,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研究和产品开发价值。在今年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的情况下,项目组立即联系院士所在单位开展本次采集工作,真实全面地采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和关键人物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广大青少年树立学习尊崇的榜样,也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后续工作中,中国海洋档案馆将进一步加强与院士所在单位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采集规范和实施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为建设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积极贡献档案力量。



文字来源:陈佰川.南海三深执牛耳 飞鸿圆梦踏雪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档案馆)圆满完成汪品先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首次采集工作[N].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微信公众号,2023-04-14

图片来源:陈佰川、刘志伟、门翔、王苏

编辑:德 审核:采

99294_500x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