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史事

那年今日 | 1983年5月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我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议

1983年5月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我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议。6月8日,我国驻美国大使章文晋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我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从缔约国到协商国

同年9月,郭琨、司马俊和宋大巧以观察员身份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第十二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

当会议讨论到实质性内容或进入表决议程时,会议主席拿起小木槌一敲:请非协商国的代表退场,到会议厅外喝咖啡。

会场上的这一“突然袭击”,令中国代表团始料未及。更没想到的是,事后表决的结果也不被告之。只因为中国没有南极考察站,无法成为协商国

郭琨满腹郁闷,当即立下铮铮誓言:“中国不在南极建成考察站,绝不再参加这样的会议!”

“我无法忘记1983年9月的一天,在堪培拉举行的国际《南极条约》第十二次协商国会议上,参会国家分为协商国和缔约国——后者在南极国际事务中享有发言权,但没有表决权和决策权。由于当时中国并未在南极建立考察站,所以中国被归入了缔约国。当时我们一行三人,首次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从座位的排次到文件的发放,跟协商国完全不一样,协商国按英文排序在最前面坐,有桌子,非协商国都在最后,有一个座位就不错了。”

“当会议表决议程的时候,主席团一敲锤子,请非协商国到会场外喝咖啡。中国代表团的心被刺痛了。作为有10亿人口的中国第一个南极代表团,在会上不但没有表决权,而且把你请出到会场外边喝咖啡。当时我们中国代表团从人家后头走,含着眼泪出去的。我出了会场就发誓,如果我们不能在南极建立考察站,我再也不要来参加这个屈辱的会议了!”

“所以当我们建立期第一支南极科考队要奔赴南极建立长城站的时候,我想我必须把它建成!”

——中国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

1984年10月8日,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正式成立。在考察队出发前,邓小平挥笔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这给予了考察队员极大的信心和鼓励,响亮地吹起了“向南极进军”的号角!

科考队队员顶风冒雪、日夜奋战,仅用时27天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创造了南极考察史上的一个奇迹。1985年2月20日上午,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在大雪纷飞中举行。站区包括两栋360平方米的考察用房、4栋辅助房、1座气象站和4个20米高的通信铁塔。

南极广袤无垠的白色大地上,从此有了中国人的身影。长城站落成不到8个月后,1985年10月7日,在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此前,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南极问题上没有发言权的国家,从此在国际南极事务中获得了表决权,也标志着中国开启了独立自主、有计划的南极科考时代。

“我记得,在长城站建成以后我们返回祖国的第8个月,也就是1985年10月7号,我们再一次参加了《南极条约》会议,当时26个协商国一致同意中国加入南极协商国,代表中国有了发言权表决权,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说得到了这个权利可不容易啊,当时都流眼泪了,喜极而泣。 ”

——中国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


《南极条约》的由来

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类探访南极点的事业达到高潮,涌现了不少探险英雄。

南极大陆及其附属岛屿被视为无主土地,阿根廷、澳大利亚、英国、智利、法国、新西兰与挪威等七个国家先后以发现、占有等理由提出对南极大陆的主权要求,其中英国是首个提出南极大陆主权主张的国家(1908年)。到上世纪40年代,南极大陆80%的陆地被这七个主权声索国“瓜分”,但是美国始终坚持七国对南极的主权主张是非法和无效的;与此同时,它和前苏联都声明保留对南极的主权权利。到50年代,尽管各方试图寻求南极主权纷争的解决方案,但都无果而终,南极潜在的主权冲突一触即发。

1957年至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给事情带来了转机。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在1957-1958年举办了为期18个月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活动为与会诸国的广泛合作提供了契机,内容涉及南极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为延续这种友好合作氛围,经美国倡议,利益相关国召开了预备性协商会议,由在南极有直接利益的国家参与。

经过与会成员的激烈讨论,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前苏联、南非、英国和美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南极条约》冻结了对南极的领土要求,规定了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确立了南极科学自由和科考合作原则,还建立了定期议事和决策机制——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南极条约》覆盖了南纬60°以南的所有陆地和冰架,为南极治理确立了基本的规范框架。

《南极条约》自1961年6月23日生效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其中,截至目前,南极条约共有53个缔约国。继《南极条约》之后,南极条约协商会议还于1972年制定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1982年制定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1991年,南极条约协商国在西班牙马德里签署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下称《议定书》)。《议定书》为南极环境保护提供综合性框架,并将南极视为“致力于和平与科学的自然保护区”。除科学研究以外,《议定书》禁止任何与矿产资源开发有关的活动。此外,《议定书》设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委员会”(The Committe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EP),负责监督《议定书》及其附件的落实与执行。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演变,1959年的《南极条约》已经发展成为以《南极条约》为核心,包括《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及大量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的措施、建议和决议在内的“南极条约体系”。目前,南极条约体系是南极国际治理的主要法律渊源,其确立了南极治理的原则、准则、规则以及决策程序。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The Antarctic Treaty Consultative Meeting ,ATCM)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是南极条约缔约国代表举行的年会,是南极国际治理中重要的政府间多边会议。《南极条约》第九条规定,条约成员国被分为南极条约协商成员国以及非协商成员国;只有在南极开展实质性科研活动的缔约国,才能成为协商国,在协商会议中享有决策权。南极条约协商国采取“协商一致”的方式进行决策并形成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措施、建议、决议或决定等。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根据协商国英文字母的顺序依次确定年会主办国。目前,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参会方包括:

1)29个协商国,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智利、中国、捷克、厄瓜多尔、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新西兰、挪威、秘鲁、波兰、俄罗斯、南非、西班牙、瑞典、乌克兰、英国、美国和乌拉圭;

2)24个非协商国,包括奥地利、白俄罗斯、加拿大、哥伦比亚、古巴、丹麦、爱沙尼亚、希腊、危地马拉、匈牙利、冰岛、哈萨克斯坦、朝鲜、马来西亚、摩纳哥、蒙古、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瑞士、土耳其和委内瑞拉;

3)3个观察员: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国家南极项目管理委员会和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4)与会专家:《信天翁和海燕保护协定》秘书处、南极和南大洋联盟、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国际水道测量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与世界旅游组织。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主席由主办国代表担任,总部设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南极条约秘书处将为会议提供协助。环境保护委员会与协商会议同期开会,负责就《议定书》的执行有关问题向缔约国提供咨询和建议并交由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审议。会议期间,缔约方代表相互交换信息,就共同关心的南极问题进行磋商,并为履行条约义务向各自政府提出建议。

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2017年5月23日在北京开幕。会议主要议题包括南极条约体系的运行、南极视察、南极旅游、气候变化影响、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管理区等。


22日,国家海洋局率先向国内外公开发布了《中国的南极事业》报告,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发布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全面回顾了我国南极事业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成就。



来源:

1.33年前,面对这份南极条约,中国人这样赢得了大国尊严![N].光明日报,2017-05-09

2.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南极对中国已不再遥远[N].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微信公众号,2017-05-24

3.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当北京遇上南极[N],中国国际法前沿,2017-05-18

4.赵建东 王自堃.探极纵横八万里[N], i自然全媒体,2021-06-30

整编:德 福   审核:采 悠

99294_500x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