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要闻

中国发布重磅公报 监测显示中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

发布时间:2024-06-08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中国的海洋国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根本要求和基础保障。为深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使社会公众和各国政府了解我国海洋生态状况,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的《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监测公报),于6月8日在福建厦门举行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上正式发布。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本次发布的监测公报,回应了各界关注的中国海洋生态的相关问题。调查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我国已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监测系统

  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监测区域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以及生态灾害高风险区。

  “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司长王华介绍称,中国近岸海域海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和化学需氧量无明显变化,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有所下降,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受全球变暖影响,2023年夏季,我国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0.8℃,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

  与此同时,监测公报也指出,202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海岸侵蚀在局部区域较重,赤潮发现次数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减少,浒苔绿潮、局地性生物暴发、河口低氧等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中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

  珊瑚礁生态系统以造礁石珊瑚为主要构建者,由礁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此次发布的监测公报显示,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

  “我国的珊瑚礁广泛分布于福建东山以南海域。”王华介绍称,我国的造礁石珊瑚种类占世界已发现总数的40%,珊瑚礁鱼类近600种。2023年,各监测区域活珊瑚覆盖率较2020年有所增加,生物群落结构总体保持稳定。但部分区域受海水升温影响,发生珊瑚白化现象。

  于2019年启动,2020年完成的全国珊瑚礁生态现状调查显示,南海是我国珊瑚礁最为丰富的海域,南海诸岛几乎全部是发育良好的珊瑚礁。近岸海域珊瑚礁分布面积约258平方公里,以海南岛周边海域分布最广,占近岸海域珊瑚礁总面积的77.2%。

  监测公报还指出,我国造礁石珊瑚种类丰富,2019-2020年开展调查的12个区域共鉴定出16科67属393种,由北向南造礁石珊瑚种类数量增加,礁体发育程度上升。活珊瑚覆盖率平均为13.2%,海南三亚、西沙群岛等6个区域活珊瑚覆盖率较高,硬珊瑚补充量平均为3.3个/平方米。

  我国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还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公报中显示的主要调查区域共鉴定出珊瑚礁鱼类62科595种,以小型鱼类为主,平均密度25尾/百平方米,西沙群岛鱼类密度最高。此外,还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7个类群,平均密度394个/百平方米,珠江口平均密度最高。

  2023年,我国还对福建东山珊瑚礁、广西涠洲岛珊瑚礁、海南文昌珊瑚礁、海南三亚珊瑚礁等重点区域开展了监测。

  其中,海南三亚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为优良。珊瑚群落生长状态较好,礁栖生物群落结构保持稳定,水体环境适宜珊瑚生长。大型海藻覆盖率较高。但存在敌害生物长棘海星和核果螺,密度分别为0.2个/百平方米和0.4个/平方米。对珊瑚生长造成一定影响。

  此次发布的监测公报还专门对珊瑚白化和死亡问题作出了阐述。监测公报介绍称,珊瑚白化是珊瑚受环境压力影响失去体内共生的虫黄藻或虫黄藻失去色素,从而导致颜色消失的一种生态现象。珊瑚白化并非不可逆转,若环境压力持续时间短或程度轻微,珊瑚可在数月内得到恢复,但长时间白化容易导致珊瑚死亡。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珊瑚白化监测预警,2023年共发布了22期《南海珊瑚热白化监测快报》。

  中国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

  海岛地理环境独特,生态系统相对独立,是众多陆海生物栖息繁衍的重要载体。王华介绍称,我国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64.5%的监测海岛状况优良。

  监测公报显示,2017-2023年,我国对典型海岛持续开展生态监测,监测海岛数量由130个扩大到344个,结果显示,海岛生态状况以“优”“良”为主。其中,持续开展跟踪监测的海岛65个,“优”“良”比例由原来的48.1%上升到 52.7%,生态状况稳中有升。

  监测海岛平均植被覆盖率48.8%,其中大于50%的海岛176个,大于80%的海岛72个;自然岸线总长度占海岛岸线总长度约55.3%,其中大于50%的海岛250个,大于80%的海岛174个;周边海域水质达到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岛共210个。

  对于我国持续开展的海洋生态保护行动,监测公报指出,我国已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约15万平方公里,现有涉海自然保护地352个,保护海域9.33万平方公里,保护对象涵盖西太平洋斑海豹、中华白海豚、海龟、文昌鱼等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蓝色生态屏障。此外还“多点”覆盖94%的未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以及大多数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实现对生物栖息、洄游、迁徙等关键节点的保护。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作者:樊巍